古詩花影的譯文(描寫花影的詩詞)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宋代:蘇軾《花影》
大凡人們看花,雙目所見,都在于絢爛之花,而不會去關注花影。除非在明月之夜,風拂影動,有別樣可人姿態。蘇軾這首《花影》詩,只見花影,而不見花。見之不快,見之而憎,幾度欲去之,而終不去。一如人世間的煩惱,偏能纏繞人,費盡心力,不能摒絕。再無心去關注快樂的事,甚至任何事。沒了興味,沒了樂趣。日日沉湎其中,使人痛苦,使人憂愁,綿綿,沒有盡頭。
蘇軾常常自夸:“游于物外,無所往而不樂。”或許大多情況下,他能做到游于物外,但是也不能避免有沉湎于失意消沉,不能走出的時候。蘇軾作《花影》時,大概就是不順心,未能超然物外的時候。諺語云:“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眼睛被遮擋,泰山在前,也看不到。心被蒙蔽,則更甚,泰山入眼,也不能知。蘇軾一心撲在“花影”上,憎之,恨之,為之煩惱,為之惆悵,不能走出。大概那時他的心就被“花影”蒙蔽了,目光和心思都聚焦在其上。沉陷其中,其他的事物,雖見到而不能入于心,除其之外,更沒有第二個想法。必欲其消失而后已。掃之不去,則待太陽西沉,日光收斂之后將其帶去。誰知剛去不久,月亮又出來了,它又在月光之下出現。恨也,恨也,無休無止,悵恨欲死。
是沉重的壓力,是背負著的重擔,時刻在心,不能一刻去之。日常背負著,不能自由,憂傷愁苦,不能自收。剛一暢懷,它立即出現。剛一忘情,它悄然又生。除不盡,無根而蔓生。擾得人欲生欲死,攪得人欲癲欲狂。萬般滋味在心,而在外之待人接物,又要如無事之人一樣處之。痛苦欲絕,而無人知。此正是“花影”,占卻了人身心的“花影”。操控著人,吞噬著人心。頑固無情,是罪魁禍首。不知如何才能出去,對之無奈,對之愁嘆。一旦它消失,再不出現,不知將何等的暢快人心,身體也當輕飄飄如欲飛舉。不知那日將何時出現,沉重中,猶時刻盼望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