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詩情畫意的句子唯美(詩情畫意的句子唯美古典) | |||||
作者:佚名 民間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5/12 ![]() |
|||||
詩情畫意的句子唯美(詩情畫意的句子唯美古典)詩和遠方,是當代人的向往。那些藏在詩詞里安寧、溫暖的生活,一直讓讀者念念不忘。那些詩詞描述的詩情畫意,更讓人心馳神往。 說到“詩情畫意”,很多都會想起唐代山水詩人王維,他的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蘇軾對王維的評價)。可是,在《唐詩三百首》中,除了王維之外,還有一位超級冷門的詩人,他寫了一首五言律詩,一共八句,全是如詩如畫的句子,令人嘆為觀止。其中的“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成流傳千古的名句。這首如詩如畫的精彩唐詩就是劉眘虛的《闕題》。 劉眘虛是唐代著名詩人之一,曾經活躍在盛唐詩壇之中,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歌。《全唐詩》選錄詩人作品15篇,唐人殷璠在《河岳英靈集》中精選盛唐二十四位名詩人作品234首,其中劉眘虛作品有11首。清代蘅塘退士編輯的《唐詩三百首》共收錄全唐77位著名詩人詩歌310首,其中就有劉眘虛的作品《闕題》。由此可見,劉眘虛詩歌在璀璨的唐詩中,也是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 據資料顯示,劉昚虛在盛唐時代,是個大名鼎鼎的人物,曾經和李白、杜甫、王昌齡這樣的大詩人齊名,而且和孟浩然的交情也非常的深。他八歲就能寫文章,還曾經給皇帝上書,受過皇帝的接見,被拜為童子郎,那可是享受俸祿,有政治待遇的頭銜,比現在的少年大學生厲害多了。 但是,劉昚虛成年之后卻非常非常的恬淡,不愛慕榮華富貴,專門喜歡結交和尚道士一類的世外高人,官也只做到縣令就英年早逝了。所以留下來的詩只有十多首,后世知道的人很少,但是就在這十多首殘存的詩里,就有這首《闕題》詩,什么是闕題詩啊?就是連題目都丟掉的詩,可是即使連題目都丟掉沒有了,卻一直被廣為傳頌。 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這首詩大約是詩人尋訪隱居者而作。全詩以“春”字為主線,句句寫景,即景生情。隱者所居是一座深山中的別墅,詩一開頭就給我們一個高雅清虛的印象。 首聯“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二句,寫詩人初進山時所見的景象。入山而“白云盡”,尋春而“青溪長”,就是說通向隱者別墅的道路是從白云盡處開始的,可見山勢的峭拔;與“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詩意,頗多相似之處。進而又說,在距離別墅不遠處,有一條伴隨著山路而清澈的溪水。因為青溪與山路相陪伴,故知路長溪也長。一個“春”字,點明季節,喚出了春花春草。“長”字雙關,既說溪水悠長,又指春色悠長。 頷聯“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二句,作者認為,如果能夠時時看到落花從水里流過來,時時聞到落花的香氣,就會時時感到春天的長在。用一“遠”字,跟“青溪長”呼應,既是從遠處流來,也是流向遠處,見得山區春意之深。從這里,反映出作者幽閑的心情,他沒有從落花流水里感嘆春天的消逝,反而從中感到春天的長在,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作者喜愛山中景色,不僅桃花盛開是可愛的,就是落花流水也覺得可愛,反映他喜愛山區的心情。 頸聯“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描寫朋友隱居的別墅。只見門前高樹掩映,空無一人,一條道路直通山里。“閑”字是專對山下而言,表現主人與塵世的隔絕。其實門并不閑,從門前道路看,主人經常步入深山,進出頻繁,他是一位愛與山林、自然獨處的隱士。這一句把上面優美的山景與主人的生活聯系在了一起,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詩人跨進門去,看到滿院的楊柳,一間讀書堂深深地隱沒在柳樹之中。看樣子主人還是一位愛好讀書的人,大概經常在堂前靜坐,凝神觀書吧。他能看什么書呢? 當然不會是策論、兵書之類,也許是《莊子》,或者是陶淵明的詩集吧?在深山中翻閱這類著作,真是太有意味了。整個住所的氣氛與山間的環境溶成了一體。 尾聯“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描寫別墅光與影。映,是名詞,陽光的意思,如“山崗有余映,巖阿增重陰”,“交柯溪易陰,反景澄余映”等。幽映,隱約的日光。每,是“每當”的意思。白日,就是白天的意思。清輝,指太陽光透過柳樹,在衣服留下的影子。這兩句是說,這里每天都有太陽透過樹葉照下來,可以見到陽光但又蔭涼,置身其中感覺都很舒服,心情很舒暢,很適合人的清修與讀書。全詩行文至此戛然而止,似意猶未盡,又留下思索的空間,更添韻味。 全詩都用景語織成,沒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情韻盈然,意境幽美。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人間詞話》刪稿)詩人巧妙地運用景語,不但寫出風景,給風景抹上感情色彩,而且又藏有人物,人物的行動、神態、感情、心理活動乃至身份、地位等等,給讀者帶來了直覺的美感和形象之外的趣味。因而這首詩余韻縈繞,有一種異乎尋常的藝術魅力。 |
|||||
民間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