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后唐莊宗李存勖:從戰神到戲子 | |||||
作者:佚名 勵志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3/5 ![]() |
|||||
后唐莊宗李存勖:從戰神到戲子李存勖自幼隨父征戰,英勇過人。父親死后,他秉承遺命,滅后梁,逐契丹,統一北方,建立后唐,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為他贏得了“戰神”的稱號。可建國之后,驍勇的戰神一下變成超級票友,每日和伶人同臺唱戲,終因寵信伶人誤了國政,身死國滅,成為天下笑柄。 后唐莊宗李存勖小名叫亞子,據史書記載,他從小就勇猛過人,喜歡騎馬射箭,很受父親李克用的喜愛。當別的孩子還在無憂無慮地嬉戲時,十一歲的李存勖就已經隨父出征了。打了勝仗之后,李存勖隨父親一起覲見唐昭宗。看到這個英氣逼人的少年,唐昭宗甚為欣賞,還令其上前,輕撫他的背說:“此兒日后定是國家的棟梁之才,比其父更為勇武!”正是因為唐昭宗的一句“此子可亞其父”,李存勖才得了“亞子”的小名。 李克用非常重視對兒子的教育。除了時常帶著兒子隨軍征戰之外,也沒有忽視對兒子文才的培養。據史書記載,李存勖稍習春秋,略通文史。比起其父李克用,李存勖在計謀方面還要略勝一籌。 唐僖宗時黃巢起義,地方藩鎮借剿匪之名紛紛爭奪地盤。當時有一個叫朱溫的 軍閥占據汴州(河南開封),和占據河東(山西)的李克用連年爭斗不休。對此,急躁的李克用非常苦惱,又因為自己兵力不足,無法一舉剿滅,所以時常流露出悲觀的情緒。年幼的李存勖就對父親說:“朱溫想要篡奪帝位,這是自取滅亡,我們只需靜觀其變,積蓄力量,等待他與諸軍閥混戰疲憊之極,一舉滅之即可。”李克用聽后大為高興,重新振作起來,與朱溫對抗。由此可見,李存勖雖然年幼,卻頗有見識。 除此之外,李存勖還是一個以大局為重,非常有謀略的軍事家。他自幼就跟隨父親作戰,經常給父親出謀劃策。當時,占據幽州的劉仁恭本來是李克用手下的將領,在李克用的扶持下才得以成為占據幽州地區的軍閥。但是此人并不感恩,當李克用向他征兵的時候,他竟然拒發一兵一卒。后來,劉仁恭也被朱溫圍困,他不得已只得厚著臉皮來向李克用借兵。李克用性格剛烈,對此等忘恩負義的叛徒恨不得殺之后快,自然不肯發兵。這時候,年輕的李存勖站了出來,審時度勢,從大局出發,勸說父親擱置個人恩怨,利用幽州的力量牽制朱溫,為自己的崛起謀求更多的時間。李克用冷靜下來,覺得兒子所說在理,便出兵解了幽州之圍,阻止了朱溫吞并幽州,進而繼續擴張勢力。 李存勖雖然從十一歲開始就在父親麾下作戰,而且屢次進獻奇策,顯露出卓越的軍事才能,但也只是作為父親麾下的一員,并未完全綻放光彩。等到父親去世,李存勖才真正橫空出世,將自己的軍事才能發揮出來,贏得了“戰神”的威名。 后梁開平二年(908)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勖繼承了晉王之位。在李克用病重期間,李存勖的叔父李克寧曾經企圖篡位,所以,李存勖一辦完喪事,就設計捕殺了叔父李克寧,可見其行事手段之凌厲。當時,朱溫已經滅了唐朝,自立為帝,國號梁,改元開平。為了統一全國,朱溫趁李克用病死的機會發兵進攻潞州(山西上黨)。但是李存勖絲毫沒有因為居喪而亂了陣腳,他知道潞州是河東的天然屏障,一旦失去,唇亡齒寒。于是,他便親率大軍,從晉陽出發,直取潞州,乘大霧突襲包圍潞州的梁軍,結果大獲全勝。這一戰使得李存勖名聲大噪,連本來依附后梁的軍閥王容和王處直都開始動搖信心,竟然與李存勖結成了反梁的聯盟。據《資治通鑒》記載,朱溫得知戰果后大驚,說:“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 潞州一戰,新晉王李存勖揚名立萬,軍隊的士氣也大漲。李存勖乘勢以“光復唐朝”為口號,發兵討伐后梁。雙方在柏鄉又展開了一場血戰。在這次戰役中,梁軍有王景仁率的禁軍和魏博兵八萬之多,而晉軍只有周德威率領的三千騎兵和鎮州、定州的軍隊,實力相差很大。而且梁軍守柏鄉、以逸待勞,而晉軍則長途奔襲,自然疲憊。所以,此戰必須以計謀巧勝。李存勖采用周德威的建議,沒有貿然攻城,而是用計引誘梁兵出城,然后聚而殲之,并且故作不敵,主動后退。梁軍主將王景仁本來就自恃兵力戰備優勢而輕敵,一見晉軍后退,馬上發動全部軍隊出城追趕逃兵。結果正中了李存勖的計策,梁軍大敗,八萬余人死傷殆盡。這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使得梁軍喪失了對河北的控制權,大大地打擊了梁軍的氣勢,也為晉國的崛起謀求了可貴的時間。 柏鄉之役之后,晉軍的隊伍成為了不可戰勝的神話,一時間讓后梁君臣聞風喪膽。但是戰神李存勖并沒有自信心膨脹,發動更大規模的戰役。而是息兵行賞,休養生息。在這一段難得的停戰時期內,李存勖抓住時機鼓勵生產,整頓吏治,寬刑減賦,使得河東經濟獲得了迅速發展,為接下來的戰爭作好了充足的準備。 待到時機成熟,李存勖拿出了父親臨終前交給自己的三支箭。那三支箭象征著父親的三樁遺命,一是討伐劉仁恭,攻克幽州(北京一帶);二是征討契丹,解除北方邊境的威脅;三是消滅世敵朱溫。據史書記載,李存勖每逢出征都要將供奉在太廟里的三支箭取出來,隨身攜帶,以鞭策自己。這次和之前不一樣,河東的勢力已經大異于前,他終于可以與朱溫一決勝負了。開平五年(911),李存勖在高邑(河北高邑縣)大敗了朱溫親自統帥的五十萬大軍。接著,攻破燕地,將劉仁恭活捉回太原。九年后,他又大破契丹兵,將耶律阿保機趕回北方。經過十多年的交戰,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親遺命,于公元923年消滅后梁,統一北方。同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河北大名縣西)稱帝,國號為唐,不久遷都洛陽,年號“同光”,史稱后唐。 |
|||||
勵志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