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鄭成功的天時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5/9/21 ![]() |
|||||
|
鄭成功的天時1662年2月1日,駐守熱蘭遮堡的荷蘭人,被鄭成功圍城9個月后投降。不論從火力優勢或其他看法來判斷,荷蘭成功的幾率其實相當高,為什么荷蘭人沒有與鄭成功決一死戰呢?這得從經濟上來分析。 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VOC進入亞洲的主要目的,是看上日本的白銀與中國的絲綢。但要拿什么東西去換日本的白銀,再拿白銀去換中國的絲綢,賣回給日本賺一筆呢?臺灣正好提供兩種日本需要的東西:鹿皮和糖。有這么好的貿易機會,為什么中國大陸、臺灣地區、日本島不自己做生意,反而要讓荷蘭人來做呢?主要原因是17世紀上半葉的中日都會在鎖國狀況,明朝政府對海岸線外領土興趣不大,臺灣就成為中日走私者的貿易點。荷蘭人來臺過后創建熱蘭遮堡,1633年創建和福建的貿易干系,拉起中國大陸、臺灣地區、日本島的三角貿易網。 臺灣的地理位置,對荷蘭人是個良好的戰略點:一可當做儲存貨品的倉庫;二可當做船隊的補給與歇息站;三是北上日本、西向福建、南向呂宋、往馬六甲海峽,印度尼西亞群島的地理中心;四還可用鹿皮、糖換到日本的銀子。這是荷蘭在遠東的貿易布局。VOC在生意最旺的1641年—1654年間,平均有26艘船在遠東海疆內東買西賣,單是臺灣與日本間的航線艘專用船南來北往。在這鼎盛的10年間,對日貿易的利潤平均有100%。從臺灣運糖賣給日本的利潤約25%,賣給波斯的利潤約96%。 為什么1654年過后,VOC在遠東的貿易就走下坡呢?關頭在中國的生絲市場,被孟加拉國用低價奪走了。1641年—1654年間,VOC賣到日本的商品總代價約有1280萬荷蘭盾,其中700萬盾(約54%)是生絲和絲綢。但到了17世紀50年代中期,孟加拉國的生絲價格,從1651年每磅5.89佛洛林,暴跌到1659年的每磅2.68佛洛林。相對地,中國生絲的價格,從每磅2.38佛洛林漲到4.97佛洛林,市場優勢完全顛倒過來。在這種狀況下,1650年—1659年間在中國海疆航行的荷蘭船,從頂峰時期的26艘減為20艘。 更糟的是,遠東航線%左右。對VOC來說,如果利潤低于60%,就不值得出海做這筆生意。接下來就是可以預見的惡性循環:把遠東航線艘。 VOC的董事和巴達維亞的總督很快就有共識:不再派船到中國海。那么如何取得中國的貨品呢?替代性的方案很簡樸:讓中國商船進入巴達維亞,荷蘭人不必派船出海,就能得到所需的各種貨品,可以省去船只、水手的重重的成本。17世紀90年代,荷蘭完全放棄遠東,退守印度尼西亞群島。這個寬大的海疆從此拱手讓給乘虛而入的英國人,做起鴉片和茶葉的生意。 鄭成功確實打敗過安平古堡(即熱蘭遮堡)的荷蘭人,這一點不必爭論。問題是荷蘭人為什么不調集炮艦反擊呢?因為以經商賺錢為主旨的VOC從商業的看法評估,這個島已不值得投入炮艦,不值得在臺灣大打一場了。換句話說,荷蘭人本來就想走了,正好碰上鄭成功的攻擊,就果斷離去了。政治史其實也是經濟史。 |
|||||
| 睡前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