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中國科學史》讀后感20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6/9 ![]() |
|||||
《中國科學史》讀后感2000字經歷了一個短暫而又意義非凡的秦朝,漢繼續在中華大地續寫篇章。 秦漢以來,統一的疆域一直是各朝君王們的追求,和商周的概念與治理方式不同,這次是全新的大一統。秦從西邊一個小封地慢慢強大到滅六國四海一,為后世中央集權樹立了典范。 秦體制和制度上的統一,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思想文化歷史的揚抑,使我們對先秦的了解少了很多。秦的短暫和亂世,讓我們在秦史面前感到撲朔迷離,很多東西都有一層神秘面紗,比如對秦始皇陵兵馬俑,其淵源就很難追溯。 漢是一個影響深遠的朝代,當然,秦、漢、唐、宋,好像都很深遠,各領風騷。漢族、漢語、漢字、漢服,等等吧,不太清楚哪些和漢有直接關系,除了唐裝,好像其他朝代沒有這么多朝代印記,糖可不算。 書歸正傳。漢代思想家完備了物質理論:氣論。這將會一直影響后人的認識,直到今天。氣是整個世界的物質基礎。氣的凝聚和消散都是自身運動的結果。氣可以起到相互感應的中介作用。每一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氣。總體上分為陰陽五行。還有清濁之分,以及非常有名的元氣。這個元氣太猛了,各家解釋都牛。是不是感到氣場了。這個理論在當時還是不錯的,能用來解釋各種各樣的事情。 時代不同,我們只能等待進步。對于這個陰陽,《黃帝內經》是采用的,三陽三陰區分的依據就是陰陽氣的程度(不過這個原文應該是唐人補的,拿來作這個陰陽的證據還是偏弱,而且唐人補進來的七大論,加上唯考試論,徹底把中醫變成了陰陽五行的傳世之作)。這本醫學巨著的成書時間還有爭論,從內容上看,有些內容是戰國時期的,全書應該是在漢代成形,(要不然二十萬字,哪兒就寫好了,嬴政又那么狠,保不齊就給毀了呢),后代又不斷加以修改補充,特別是唐代,直接把五行補進去,使得這本書中不那么重要的五行理論變得強大起來。有了基礎的理論,進行推廣,這個體系基本就建立起來了。理論指導實踐,再不斷完善,考慮到最初理論是從實踐觀察加自己猜想形成的,這種樸素思想好像不唯心吧,偏唯物一些。 醫生在古代的培養過程,在社會的尊崇程度,科學史這本書沒有涉及,有機會的話我還要了解了解。 漢代對人體結構的認識還是很直接的,解剖在《靈樞·經水篇》就提出來了。古人求知的欲望、膽識和動手能力是值得稱贊的。只是由于后來的思想束縛,通過解剖了解人體結構變得艱難了,導致中醫解剖學的停滯,使得中醫理論和人體實際相差越來越遠。 中醫對骨骼臟器的認識有對有錯,在對血管的認識上,則重點是經絡,也就是經脈和絡脈。 本書中關于經絡是血管的觀點,我很認同。從氣的概念開始,血管就應該是氣的通道,所以經絡就應該是血管,只是對血管的認識劍走偏鋒,而且,出現了穴位,以致于經絡與血液循環系統徹底分家。金大俠要是少寫幾本他的前同事的書,我們也不知道這個穴那個穴的,估計會好些。那時候,我們同學之間開玩笑,真要點穴的,曾經有一陣子練氣功,感覺穴位上熱氣內涌,后來發現記錯了,鬧了個笑話。雖然穴位和某些疾病的治療看起來有關系,但不應是因果關系,有關聯并不能說明一切。為什么針灸的時候出血很少呢,我想可能是扎的位置血管少,還有一種可能是皮厚吧。全身經絡圖是不斷修改完善的,不像現在一說中醫神奇就是《黃帝內經》怎么怎么說,對中醫而言,一直是不斷改進之中的,現代人老拿老古董說事兒,不怕古人在九泉之下笑話死腦筋嗎? 漢代對人體關注有很多。認為形體是氣的聚合,分營氣和衛氣,相當于營養身體強健體魄之氣和保衛身體健康之氣。本書認為古人有可能發現淋巴系統甚至免疫系統的作用,我感覺好像沒有這么神奇。兩個概念是不同的套路,都算是保衛身體,路子不一樣啊。 對病因的認識,是診療的根基,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風為百病之始的論斷貫穿醫學著作。但是漢代還意識到情緒、習慣、環境等因素對疾病形成的影響。在細菌病因說興起后,中醫的七情六淫受到沖擊。作者對中醫在情緒病因說方面的貢獻持非常肯定的態度,我感覺是中西方的異曲同工,現代醫學發展必然會遇到這個問題,中醫對這個問題,越說越玄,無法從科學角度探究。以風為最主要病因的六淫致病說,認為疾病是從表及里的,在當時可以解釋,于是沿用下來。 漢代醫學對五行并沒有那么強調,五運六氣出現過,地位不高。但現在認為離開五行就沒有中醫,一來是后世的錯覺,二來是對中醫的誤解。 養生、成仙算是醫學的延申吧,不建議非要在醫學里說。 我覺得中醫的研究者們還是專注于中藥的分子水平研究吧。大米的結構組成,受熱反應,我們已經從物理化學層面找到答案,盡管對色香味還有很多需要研究,但是已經知道所以然。中藥的成分呢,誰能給個化學式,給個在體內的作用過程,至少知道個大概也好,像柳樹皮的水楊酸,金雞納的奎寧,黃花蒿的青蒿素,不知道什么東西起了作用,把湯藥一股腦喝下去的,迷魂湯的成分比較多。中藥是幾千年來通過大量人體試驗進行驗證的東西,如果還不迅速研究明白,再出現馬兜鈴酸那樣的方子,真是愧對那些受到傷害的人。中藥在成分研究方面的工作,要么是宣傳不夠,要么是進展太慢,總之,看不到什么突破。我那位研究院的同學,趕緊指導我學習學習,謝了。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