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閱讀《幽微的人性》讀后感15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7/2 ![]() |
|||||
閱讀《幽微的人性》讀后感1500字: 讀完《幽微的人性》后的最大感受是,做個健康的人太難了,更別提我們還想追求幸福。當然書上也是一些極個別案例,但你轉念一想,有些情況真的是做與不做,一念之間的事。我們到底也是克制住自己,至今還是健健康康地活著呢。再者,追求幸福,很大程度上就是直面自己,戰勝自己,克服自己人性上的弱點,反反復復,不斷進取前進,實屬不易。 原先看《圓桌派》的時候,對李玫瑾有很深的印象。氣質型的老太太,研究犯罪心理學,說話總是溫和有力,對問題的剖析總是一針見血,鞭辟入里。那天在網上買書的時候,發現李玫瑾的新書,看了一下簡介就入手了。這本書主要是一些電視訪談的集合,再結合李老師一些學術著作的論述,夾敘夾議了。 可看性還是很強的。目錄上的標題已經很生動,吸引了我購買這本書。 內容通俗易懂,就是涉及的議題有些多,瑣碎,沒有很強的邏輯性。但讀下來不乏驚艷的觀點和內容。 書中用大量的犯罪案例做例證分析,其實看完整本書,也是十分認同李玫瑾老師的觀點,所有社會的問題都是人的問題,人的問題是早年的問題。除了極個別天生變態的殺手,所有的犯罪分子都是早年環境問題、或是積壓了大量的情緒,隱藏了一些心理問題。所以一個人早年的環境和教育真的很重要,特別是心理學上提到的12歲之前的情感依戀期,這是心理干預的最佳時期。因此,家庭教育、兒童教育問題都是十分值得重視的。組建家庭,生兒育女,這些看似簡單的事情,其實要做好也真的很難。我還奇怪李玫瑾一個研究犯罪心理學的人,怎么一時間在網絡上成了教育界的紅人,原來是如此。 每個人都有情緒,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好好排解自己的情緒。看完李玫瑾的分析,不太喜歡用“控制情緒”這個詞了,“控制”有種壓迫性,自律性強的人,情緒控制能力也會較強,但情緒不外放,往往就形成內傷,身體其實會有反應的,只是我們有時候忽略了。還是好好“排解”自己的情緒吧,適合每個人的方式不太一樣,但總得為自己的情緒找個出口呀。 讀完這本書,一個很重要的感受是依舊要堅持善良呢。其實在我的世界觀里,我一直認為人性本善,并沒有什么十惡不赦之人(可能也是我命好,20多年來的生活環境比較單純)。深究許多犯罪分子的經歷,會發現早年他們沒有得到過善待,所以他們也不懂如何善待這個世界。這真的很遺憾,但你會突然對他們有了一點惻隱之心,突然懂得他們的無奈和悲傷。 另外,善良可以救命,一念之仁可以救命,待人善就是待己善。 人類之所以能夠互相愛和互相關心,是因為有一種對于同情的想象力。這也源于人的心理發展最早出現的一塊是情感,即在我們嬰孩時期會出現對一個人的“依戀”。情感發展也是個過程,語言能力也隨之發展,如果是受到情感豐富的撫養,那么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會越好。李玫瑾說完成一個人成熟的愛的標志是,當我們對陌生人有了同理心,對陌生人能產生共鳴,有了“博愛”的感覺。 書上提到的案件,有個犯罪份子用自制的“木馬床”連續殺害了很多青少年,但最后有個孩子沒有被殺。原因是最后這個孩子跟犯罪人說,讀后感如果你不介意,等你老了我做你的干兒子,我把你接過來,為你養老。這句話把犯罪人感動了,他最后把孩子放了。這個小孩一念之間的善良救了自己一命。犯罪人也是人,他們也會有情感,也會有軟肋。所以,待人善良吧,不知道哪一天就是救了自己呢。 想做個健康的人,就已經要抵御足夠多的心理折磨了,所以,有什么事能開心的,就去做吧;蛘邠Q個角度,人生就是來享受的,珍惜我們現在擁有的,開心的事情做多一點,不開心的事情不做,做了未來會開心的事也繼續,暫時的苦就當是外層的苦味糖衣,甜馬上就來了。 覺得老太太真的很厲害,堅持做了這么久的犯罪心理研究,特別是在國內還沒有什么人研究這方面的情況下,而且無畏地站在媒體面前去講、去剖析。然而媒體經常會把一些言論放到公眾的對立面,引起群眾的反感情緒,所以老太太一路上所遭受的非議跟懷疑也是不少的,不理解他的人也大一堆,但人家就是堅持下來了。所以堅持做一件事,或許有一天它就成了對的事了。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