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讀書之《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500字 | |||||
作者:佚名 校園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3/27 ![]() |
|||||
讀書之《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500字心得感想范文: 語言是窗戶,或者是墻,它們審判我們,或者讓我們自由。——魯思·貝本梅爾詩歌 本以為《非暴力溝通》是講說話的技巧,讀完才意識到,溝通的本質不是在于如何去說,而是語言背后的思維,如何去想,如何去體會自己和對方的感受。 這本美國的溝通暢銷書居然和中國佛教禪修中內觀的理念不謀而合,建議人們停下來,去觀察自己的內心,自己的需求,有點像”佛系”溝通寶典。 書中提出的溝通模型很簡單,四個步驟: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舉一個例子就可以看得明白: 一個媽媽回到家,看到青春期兒子把臭襪子扔在了桌下,氣不打一處來,吼到:“你從來都是亂扔東西!懶死了,房間也不收拾!” 兒子一聽也很生氣“你就看我哪都不順眼!怎么做都不對!”于是,啪的一聲關上房間門。結局自然是,倆人都很生氣,媽媽無心做飯,兒子氣鼓鼓的也做不好作業。 如果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媽媽會怎么說呢? “兒子,我看到你的襪子在桌子下面(觀察),媽媽生氣了(感受),我想下班回來看見家里干干凈凈的(需求),你能不能把襪子放到洗衣筐里(請求)?” 兒子也許會不太情愿,可能會說“哦”“行”“等一下啊。”但是和第一個場景相比,他更有可能把襪子收起來,也不會和媽媽頂嘴了。 因為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中,不含批評(亂扔東西),指責和人身攻擊(懶死了),沒有進攻就不會有反擊,一場硝煙就可以避免了。 非暴力溝通的方式看重觀察,而不是評價,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經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的表現"。 評價往往帶有主觀的看法,并不一定是事實,“懶惰”“愚笨”“自私”只是我們從自己的角度給對方貼的標簽。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中,同一件事情,換個人去講述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樣子。正如魯斯 貝本梅爾(Ruth Bebermeyer) 的詩《懶惰與愚蠢》中寫到: 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 請在說我胡言亂語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懶惰的人,還是 他的行為被我們稱為“懶惰”?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 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 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非暴力溝通通過強調傾聽——傾聽自己及他人,發生沖突后,我們往往認為,自己的憤怒都是對方造成的,而書中提出我們生氣其實最終是源于自己未滿足的需要。 一個常見的場景,丈夫回到家,躺在沙發上玩手機,妻子在邊做飯邊跟丈夫講話,丈夫沒回應,妻子大怒,“我下班要做飯,你就成天躺著玩手機!日子還能不能過了!"讀后感.大吵一架。如果靜下來去溝通,就會發現,矛盾的根源是在于,妻子需要分享自己的見聞,需要傾聽,丈夫則大腦高速運轉了一天,需要放空,需要休息。不是丈夫品質問題,不是雙方感情不再,只是需求不同而已。 作者認為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論是語言、精神或身體的暴力,還是家庭、部落以及國家”。 非暴力溝通鼓勵人們去向內找問題,去觀察自己的需要,不再去分析和指責對方的毛病,命令對方改變,而是去體會對方的需要,直接向對方提出自己的需求,提出的越具體,對方就越有可能辦到。 比如,期待男朋友過圣誕節送驚喜,如果你不表明自己的期望,很可能你想要名牌包包,最后得到的是一頓灌湯小籠包,吃貨男朋友吃的很開心,你委屈至極,轉身就要分手,男友一臉無辜“這可是北京最好吃的小籠包哇!”。誰的錯呢?可能誰都沒有問題,只是雙方的期待都沒有達到。 良好的溝通并不是開始于口若懸河的演說和表白,而是始于傾聽,設身處地的體會自己的和對方的需求。好的溝通是橋梁,連接起雙方的需求,并通過妥協達成一致的解決方案。 非暴力溝通的模型很簡單,但做起來確確實實很難,很多話都是無意識或者是習慣性的說出來,之后才發現問題。唯有慢一點,停下來,多觀察,多練習,才可能有一點改善。多一些人去研習,就會少一些怒發沖冠的夫妻、陪孩子寫作業氣炸肺的家長吧。 愿身邊多一些和平, 少一些硝煙。作者:榕樹園 |
|||||
校園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