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農歷十二月為什么叫臘月?臘月的習俗有哪些? | |||||
作者:佚名 校園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3/27 ![]() |
|||||
農歷十二月為什么叫臘月?臘月的習俗有哪些?臘月,是歲末十二月的別稱。關于“臘”,早在《周易》與《周禮》等著作中就有“肉甫”和“臘味”的記載。“臘”的本義是“干肉”。歲末十二月有多種稱呼,其中最為熟知的當屬“臘月”這一別稱。這個月的天氣最適合風干制作臘味,所以有“臘月”之稱。 農歷十二月稱臘月,是由“臘日”演變而來的。在古代,“臘日”是祭祀百神的日子。因臘日是在十二月,故十二月也稱臘月。 人們習慣上說農歷十一月為冬月,這不難理解,可是稱農歷十二月為“臘月”,就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了,這該怎么理解呢? 其實,“臘月”是由“臘日”演變而來的。 在古代,“臘日”是祭祀百神的日子。據說這種活動最早是從周代幵始的,具體在哪一天,沒有確切記載。到了漢代,“臘日”已經有了明確的定位。漢代的人們把冬至后第三個戌日,即干支紀日法中地支為戌的日子定為“臘日”。由于冬至日在農歷上是不固定的,所以“臘日” 也沒有確切的時間。后來,人們將12月8日 定為“臘日”。 為什么祭神的日子要叫做臘日呢?這得從“臘”字古義說起。古“臘”字沒有“月”旁, 象形為一只被掏掉內臟的小動物烤在曰頭上。后來,人們把成塊的干肉稱為“臘”。在周代,掌管“臘”的人稱為“臘人”。用“臘”祭神, 所以便把祭神日稱“臘日”。 因臘日定在十二月,所以后來就把十二月稱為“臘月”。 臘月是一年之歲尾,正值寒冬。民諺云:“臘七、臘八,凍掉下巴”,正是言之其冷。這時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閑”之說。農事上是“閑”了,但人們生活的節律并未因此而放慢,人們懷著愉悅而急切的心情加快了向春節邁進的步伐。春節,是中國人傳統的三大節中最為隆重的一節。而臘月,正是迎接春節的前奏曲,在這個前奏曲里有著豐富的內容。首先從喝臘八粥開始,然后人們要掃房、請香、祭灶、封印、寫春聯、辦年貨,直到除夕夜。廣義地說過年,應該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甚至可以說從喝臘八粥就開始了,一直要過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結束。而過去一些官宦人家,甚至還有拖至二月二“龍抬頭”那天過年才算結束,從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就可看到。 過年,對于中國人來說是極富有魅力的。為了過好年,中國人要拿出近一個月的時間做諸多準備。人們要忙著對保佑、賜福于他們的神祗、祖先有個交待;要對一年來的往來賬目有個結算;要對親戚、鄰友、同僚給以節日的慰問,以使今后能更好地相處。對一年來的家庭事、個人事都要加以總結,以使在新的一年里,個人能更有進步,家業更加興旺。 現通常將農歷十二月稱為臘月。臘月二十三,在我國北方地區又稱“小年”,是傳統民間祭灶的日子。傳統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在中國的傳統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明代時祭灶是臘月廿四,清代以后是在廿三。北京有臘月廿三,灶王爺上天之說。 掃房子舉行過灶祭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禮記》中,有“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的記事。這說明,人們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穢、塵沫與傳播疾病有關。周書《秘奧造宅經》中就有“溝渠通浚,屋宇潔凈,無穢氣,不生瘟疫”的記載。 《呂覽法》稱:“歲除日,擊鼓驅癘疫鬼,謂之逐除,亦曰木難。”后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了。到唐代,“掃年”之風盛行。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十二月盡,俗云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以祈新歲之安。”清*顧祿《清嘉錄.十二月.打埃塵》:“臘將殘,擇憲書(指歷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塵。”清*蔡云詩《吳俞欠》詩曰:“茅舍春回事事歡,屋塵收拾號除殘。”《歲時瑣事》則說:“十二月二十四日掃舍宇,凡有所為,不擇憲書,多嫁娶,謂之亂絲日。”“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又名“掃塵、打埃塵、除殘、除塵”。按傳統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臘盡春回,人們度過了漫長的冬天,即將進入到新的一年。按照中國傳統民間的習俗,春節是新一年的開始,人們對于過年都倍感親切,同時也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地方年俗特點;還有“二十五糊窗戶”的說法,即臘月二十四掃完塵,二十五就該糊窗戶了。隨著社會發展多數人家已失去糊窗戶的傳統,但貼窗花、貼福字、掛對聯是必不可少的程序。總之人們祈福旺來年的心愿是一樣的。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臘月二十三)后,天帝玉皇于臘月二十五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傳統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于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傳統民俗。可見,在傳統社會里,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傳統民俗進行調節的。 也叫“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傳統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傳統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家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臘月二十六春節傳統傳統民俗“燉豬肉”。 農歷十二月月二十七,過年的前夕,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采購。與平日以購缺賣余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春聯、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多數地方在這一天要趕制過年的面食蒸。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等到二十九“蒸饅頭”。(摘自禮俗流水賬)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于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俗傳廿五是神仙下界視察之日,北京人管這天叫“稽善惡”。京城人們在這天都非常小心,起居謹慎,不亂說話,唯恐被老神仙“稽查”了去。 自廿五日到除夕稱為“亂歲日”,因為灶君上天了,神仙也視察完了,人們的思想上沒什么負擔了,就把這幾天謂之“百無禁忌”,傳統民間多數在這幾天之內辦理過大年之事。 過去再不講衛生的人,也要在臘月三十之前洗澡,廿七、廿八這兩天洗澡人山人海,為的是除去一年的晦氣,好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廿七洗疚疾,廿八洗邋遢”的諺語。 除夕是新舊交替的時刻,各行各業停了交易。都在自己家里打著如意算盤,企盼在新的一年中,碰上更好的運氣。 這天夜間的鞭炮聲不絕于耳。早先宮廷在這之前就會放花炮,自臘月廿四日起至正月十七日止。每日放花炮,尤以臘月三十兒晚上最盛。前門外大柵欄一帶“八大祥”等店鋪,會專門雇人燃放各式花炮,花炮愈盛,愈象征著買賣興隆。 除夕夜的活動也是千姿百態——貼掛千,擺設天地供桌、辭歲、守歲、迎歲……,這種慶祝活動一個接一個。午夜一到,臘月就結束了,新的一年也隨之開始了。 |
|||||
校園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