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上帝之門——杜黑《空權論》讀后感 | |||||
作者:佚名 校園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6/9 ![]() |
|||||
上帝之門——杜黑《空權論》讀后感: 1921年,杜黑依據意大利獨特的地理環境及有限的資源條件,創「空權論」學說。其主要思想包括了建立強大的獨立空軍、進行無差別狂轟濫炸以取得勝利等等。杜黑認為,空軍(AirArm)是一種強大的進攻性力量,具有著極為優越的機動性,能夠跨越傳統防線對敵人任何目標實行無差別打擊,因此在“未來戰爭”中,強大的空軍部隊有機會一舉摧毀敵國各種設施,工廠,補給并在敵國居民區投放毒氣和細菌,進而輕易瓦解敵國抵抗意志,迅速奪取戰爭勝利。 杜黑認為,無與倫比的機動性和強大的彈藥投放能力是航空部隊的重要特征。首先,航空部隊的攻擊除了用航空部隊來截擊應對之外別無他法,也就是說杜黑率先否定了地面防空力量的用處,因為一個國家沒法建立起平鋪的、堅如磐石的整體防空系統來對付敵國的空中進犯。那么,面對這樣一個撒播恐怖的死神,防守方唯一的反擊方式是組建更大規模的空軍部隊,故交戰雙方都必須盡最大努力加強自己的空軍力量,故為了最大限度加強國家的空軍力量,國家必須組建獨立空軍,且獨立空軍必須有和陸軍海軍分庭抗禮的巨大權利:戰時有權調動民航力量、有完全獨立的經費、有獨立的“空軍部”負責。 同時,杜黑根據一戰的經驗認為,地面和海面的戰斗必然走向持久戰,而空中戰斗則有機會實現打破僵局,迅速制勝。其次,航空部隊強大而精確的彈藥投送能力使得航空部隊可以迅速將大量敵方設施有效摧毀從而迅速瓦解敵方的工業能力和戰爭意志。在杜黑的設想下,高爆彈、燃燒彈、毒氣彈是未來戰爭中的轟炸機最主要的三個彈種,杜黑認為只要這三個彈種混合使用,只要幾次的空軍突襲就可以癱瘓一個工業區或者瓦解一座城市,所以保障轟炸機在敵國空域自由發揮的“制空權”就成為了空中制勝的關鍵所在。 那么,“未來戰爭”的空中戰會以什么形式展開呢?戰爭展開后,以配屬航空隊(配屬于陸軍和海軍的空中力量)為空中力量形式的國家的空中力量必然被集中而強大的獨立空軍迅速摧毀,獨立空軍將迅速掌握“制空權”而展開狂轟濫炸,使得敵國快速走向毀滅。而當兩個力量不同的獨立空軍相遇時,強大的一方并不急于求戰,而是迅速撲向敵國獨立空軍各設施釜底抽薪并尋求在空中摧毀弱小一方空軍,而弱小一方的空軍力量將以高頻次偷襲的形式打擊強大一方的獨立空軍設施并全力躲避空中交戰,伺機削弱強大一方的空中力量。空戰的勝負將取決于各自指揮官的調度,而勝利并掌握“制空權”的一方將有權對另一方展開狂轟濫炸,摧毀一切生產力與意志力,戰爭將快速走向終結。 囿于時代,杜黑雖極富于預見性但是沒有完全符合“未來戰爭”的格局,仔細查看,原因包括而不限于1、沒有預見到機械化部隊作戰對于傳統塹壕戰的突破2、沒有預見到雷達探照燈防空炮等現代設備的使用以及地面防空能力在戰時的驚人強化3、沒有意識到航空兵在配備了俯沖轟炸機等專職精準對地攻擊機后在正面戰場沖突中所具有的巨大價值4、沒有意識到海軍配屬航空兵(艦載機)在大洋作戰中的價值。其中,前兩點是空權論式戰爭之于二戰之區別所在,而后兩點則表明了在杜黑眼中獨立空軍的首要意義是戰略轟炸,杜黑將戰略轟炸視為空軍的首要職能,但是從西班牙內戰開始的一系列戰爭無疑向我們證明,空軍不但擔負著戰略轟炸的目標,還擔負著戰略運輸、傘降、對地支援等一系列職能,而在之后的戰場中,活躍的各型支援飛機確實令純粹的戰略轟炸部隊黯然失色。 當然,杜黑的獨立空軍理念無疑也為各國軍隊所采納,獨立空軍很快便成為歐洲列強的標配,不過美國日本倒是固步自封,獨立空軍始終沒有誕生,以至于在太平洋上爆發了一場場海軍配屬航空兵的驚人對決。總而言之,杜黑想象中的“未來戰爭”是在其他各科技停滯的前提下,()單單在航空領域取得跨越式發展后所發生的一場“朋克戰爭”,也就是朋克式科幻中最愛討論的在某個時代背景下單單強調某一種或某幾種器物的片面先進而產生的架空世界觀。例如蒸汽機時代的工藝和制造理念被用于建造各種超時代器物時產生的蒸汽朋克以及相類似的柴油朋克、真空管朋克等。架空的戰爭之所以看上去不盡現實,根本原因是架空戰爭中的各項指標畸形得異乎尋常,所以架空戰爭就算能夠給人以觀感的沖擊力也終究不可能在現實中發生。我們不妨看一看杜黑所假象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19XX年的戰爭》。 在《19XX年的戰爭》中,法國與比利時組成聯盟對抗德國,法國與比利時擁有實力遜于德國純粹獨立空軍的由獨立空軍和配屬航空兵組成的空中力量,兩邊的飛機配置都包括了以戰斗轟炸機和驅逐機、截擊機為核心的多種機型,總體而言光是在飛機數量上是相差無幾,不過德國配備了大量的“戰斗轟炸機”,而同盟軍則以專門的轟炸機和輕型驅逐機為主要力量。 杜黑假想,戰爭爆發后,交戰雙方已經完成秘密動員,而規模巨大的德國空軍按兵不動,同盟國空軍為表決心,派出獨立空軍對德國兩個城市展開轟炸,轟炸使德國遭受了一定的損失,但是這正中了德國下懷,一方面,德國陸軍迅速在邊境上組織起穩固的陣線,另一方面,德國的戰斗轟炸機群傾巢而出,以多梯隊形式撲向法國和比利時腹地。 在杜黑的設想中,“戰斗轟炸機”是一種在周身裝滿了機槍和裝甲的轟炸機,采用箱型編隊密集飛行,在這樣穩定的平臺上,機槍手建立起的交叉火力網可以輕易擊潰由輕型驅逐機組成的攔截編隊,于是德國的戰斗轟炸機編組擊垮了本就弱小的同盟軍驅逐機部隊,在第一二個梯隊承擔巨大損失的情況下不改變飛行路線,并成功進行了轟炸,而后繼梯隊緊接著跟上,將同盟國的各種設施極大破壞,德國實現了戰爭的勝利。 毫無疑問,杜黑的這般理論于實際上德國戰勝法國的過程大相徑庭,德國在法蘭西戰役中,反而是靠著驅逐機和地面防空火力重創英法空中力量,并且在俯沖轟炸機的掩護下用裝甲集群長驅直入才把英法聯軍逼到了海里。而在接下來的不列顛戰役中,英國空軍在地面防空網的配合下以驅逐機的巨大代價終于也阻擊了跨海而來的德國空軍集群。更為有趣的是在二戰末期的英美對德戰略大轟炸中,1943年10月14日美軍轟炸施魏因富特軸承廠,出動的291架搭載了眾多機槍的B-17“空中堡壘”轟炸機,遭德機截擊,被擊落60架,擊傷138架,飛機損失率之高為空戰史上罕見。 尤其是在對德大轟炸中,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不降反增,在戰爭過程中德國的飛機生產能力長期處于上升的情況,歐洲戰場的空中戰役終究只是雙方工業實力以及資源儲備的縮影,也就是綜合國力的體現罷了,而空中戰爭也演變為了長期持久的、考驗工業實力的消耗戰。杜黑對空軍所抱有的種種想象,終于也走向了凋零。 掩卷沉思,杜黑固然沒有“對”,但是杜黑“錯”了嗎?顯然沒有。杜黑是獨立空軍理論的提倡者,他的獨立空軍理論至今受用,而他對于技術的錯誤估計,也并不是什么不可饒恕的事情,杜黑事實上已經為我們掀開了新式戰爭的一角。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戰爭不可能靠著一件兩件的新式兵器,或者一支兩支的新式軍隊就能取勝,戰爭終究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是復雜的因素的綜合,畢竟狼群沒有扼殺不列顛,轟炸機沒有夷平重慶,遠東空軍無法阻止長津湖畔的全線潰退,拋灑橙劑的飛機也最終倉皇逃離了西貢。 |
|||||
校園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