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性別為本》觀后感15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5/29 ![]() |
|||||
《性別為本》觀后感1500字: 讀書何不求甚解?——法律電影《性別為本》分享會后感。“好讀書,不求甚解”出自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通說認為是作者借五柳先生來表達自己對讀書的志趣。有了這樣一個曠世清高到彪炳史冊的文青前輩的倡導,后輩文人騷客也大都自謙或者自傲地標榜自己很單純地喜歡讀書,單純到沒有任何功利目的,只是享受讀書之樂——熟悉我的人看到這里,應該已經能看出我對此的態度了,兩個字:鄙視!三個字:很鄙視!四個字:……就不扯了,回到本文的觀點來:讀書當然應求甚解。 我所指的“求甚解”,并不是說要以做學術研究的深度去讀書,而是說閱讀的時候,要有所思考,且思考到一定深度。而這種狀態是比不求甚解地“享受”讀書的快樂要更好的。 經常聽人說,我就是喜歡輕松地讀書啊,何必要把思考的苦悶強加到閱讀中來?由此,就產生了深閱讀和淺閱讀孰優孰劣的問題。對此,我也常捫心自問:為什么我喜歡閱讀?只是因為故事好玩、可以輕松享受嗎?顯然不是。 我的看法是:閱讀的快樂,當然可以在于對文字之美的體驗和享受,但是,更大的快樂卻在于思考和由思考帶來的新的認識、新的感悟和新的共鳴。為何會在這次讀書分享后發此感慨呢?是因為經過一年多的參與(或者說指導性參與),我發現即便是對于處于課外閱讀起步階段(正式且有意識的課外閱讀)的同學們而言,“求甚解”也好過“不求甚解”——在這次的分享討論中,這一點表現得有違明顯。 這次讀書會討論中,同學們不僅僅限于對劇情的簡單分析,而是由劇情引發了關于男女平等、案件審理思路、法律的實際效果、法律行業以及法制社會的發展等一系列宏大而深刻的問題的探討,而且討論得有一定深度。 當然,這跟讀書會有將近一半的同學是法律專業的有關。但很明顯的是,即便是其他專業的同學也能比較積極地參與進來,場面比較熱烈,臨到結束時,大家一如既往地嫌時間不夠。 那么,為什么會有這樣比較好的效果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部名為《性別為本》的影片,其內容本來就是涉及這樣一些深入的法律問題的。想來想去,我覺得活動后,一個同學說的“這次討論會是我參加了很多個讀書會活動中感覺最好的一次,討論得很有深度”,應該是一個很直觀的解釋。 而據一年多來的觀察,每當討論比較深入的時候,往往場面也就會比較激烈,產生很好的交流效果,同學們的感受、反饋也最好。反之,有幾次泛泛而談的“各自表白”卻不見得效果好。補充說一句:上述發表感慨的同學并不是法律專業的。 在此之前,作為讀書會的年長參與者,我其實也曾一度認為,可能讀一些輕松簡單的文學作品,然后進行簡單輕松的交流,分享快樂和美好,同時避免艱難的深入思考,才能不打擊年輕書友們的積極性,留住為數不多的實際參與者。 作為一名老師,我也覺得在教學中簡單易懂的東西才是學生喜歡的,因為容易學嘛!但是實際上,慢慢地卻發現,有一定深度的東西反而才是學生們(相當一部分)更心儀的——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么法律專業知識顯然比其他專業似乎要更抽象難懂一些,但是法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卻反而更強。讀后感同樣的,在課外閱讀中,如果能遇到一些比較深入且具有思辨性的東西,往往也會是印象更為深刻的。而讀書討論中,能夠吸引書友的,其實更多的也是那些引人深思的觀點和分析。而這些比較難的、深入的思辨性觀點和分析,不就是“求甚解”的內容嗎? 最后一個問題:為什么反而“求甚解”會更有吸引力呢?我的看法是:現代社會里,人們畢竟是存在和生活于一種不滿足的或者說充滿疑問和難題的狀態之下,所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是每個人無可逃避的狀態。 因此如果能夠得到解答,當然會帶來一種釋然的愉悅。而對于20歲左右的大學生而言,這種狀態也許比久經風霜而有些許麻木或者坦然的中老年人更需要這種獲得解答的釋然——我想:如果年輕時能有這樣一種“求甚解”的狀態,真是一種幸運,因為它在人需要成長的時候,給了人最大的成長機會。 最后,不要忽視了陶淵明名言的后半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有所“會意”,才得“欣然”,這不就是困惑得到解答時那種釋然的愉悅么?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