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腹有詩書氣自華——《古文觀止》讀后感2000字 | |||||
作者:佚名 校園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4/6 ![]() |
|||||
腹有詩書氣自華——《古文觀止》讀后感2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書到用時方恨少。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愈發感覺自己的文學功底太過淺薄,學生時代專注于理科專業的應試教育,僅存的那點語文知識也隨著時間的沖涮所剩無幾,越來越難以應對所從事的文字工作。于是,我拿起孩子上學用的《古文觀止》開始品讀,每天沉浸于艱澀卻饒有趣味的古文化海洋,似乎回到了學生時光。 今天,讀到宋元文蘇軾幾篇文章,篇篇精華,而其中最觸動我靈魂的是《凌虛臺記》。此文大體內容是敘述蘇軾在中進士后任判官,為知府陳希亮屬下。陳知府“見山之出于林木之上”,便心血來潮,修建了高出屋檐的高臺,命名為“凌虛臺”,要求蘇軾作記,欲居功揚名。蘇軾卻并未趁機討好上司,歌功頌德,反而對陳知府直面批評,他認為事物有成有毀,不應以興建工程來向人炫耀而自足。 讀完文章,我頓感熱血沸騰。暫且不論蘇軾文筆如何美妙,立意如何深刻,單就蘇軾這種敢于對頂頭上司直面批評的精神實在讓我欽佩。這也許正是朝云對蘇軾的“一肚子不合時宜”的現實解讀吧。這種不合時宜是不隨流俗,敢于正視問題,敢于堅持個人觀點的文人骨氣。 無獨有偶,《古文觀止》周文篇《晉獻文子成室》講述了一個類似的故事:晉獻文子主持修建的一座宮殿落成了,晉國各位大臣、貴族都出席落成典禮以示祝賀。參加典禮的人中有一位“張老”,他發表祝詞:“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意思為,這宮殿真高大呀,真華美呀!大王您將在這里祭祀、奏樂,您也將在這里居喪哭靈,您還將在這里與祖先聚會(暗指死后的牌位也將被放在這里)。這位張老不知是搭錯了哪根神經,竟然在國王宮殿落成大典上不奉上綿綿祝福,而是大放厥詞。 撫今追昔,當下社會多少人對領導唯唯諾諾,不敢說半個不字,不論好壞,不加甄別,一律歌功頌德。溜須拍馬唯恐不及,盡是作秀捧場官樣文章,又能拿出多少擲地有聲的宏文大論。文學呼喚蘇軾一樣的大師,文人呼喚蘇軾那“一肚子不合時宜”的文骨。 早在小學,就學過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將藺相如維護國家尊嚴、識大體、明大義、不畏強暴的種種品質展現得淋漓盡致。在我們的印象中,藺相如成為了忠義、愛國、智慧、寬容的化身。藺相如也成為了千古名臣的杰出代表。可是,明朝“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貞在《藺相如完壁歸趙論》中,讀后感.卻對此提出尖銳的批評。他認為藺相如的所謂“智”“勇”,不是為了趙國,而是為了自己,他的所作所為,不過是縱橫家的權謀機巧而已。 歷史的是非曲直暫且不論。但對王世貞這種學古但不泥古、敢于否定經典的精神叫好。像這樣的文學作品在《古文觀止》里還有很多。如:蘇洵的《管仲論》批判了一代名相管仲在臨死前未能薦賢自代,以致在他死后齊國發生內亂。王安石《讀孟嘗君傳》,否定“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看法,指出孟嘗君僅僅是個“雞鳴狗盜之雄”,實在批得精巧,批得有力。 歷史本身并非纏繞在我們現代人身上的一種枷鎖,相反,卻是一種文化遺產的留存。但由于歷史也是古代史學家撰寫整理而成,所以即使是秉筆直書的史圣——司馬遷也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代入自己的情感在《史記》中。我們看了很多關于曹操的史書之后,可能大多數人對他的評價是善于猜忌、奸詐、狠毒、報復心強,殊不知曹操還有溫情與寬容的一面。“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所以對待歷史,我們要獨立思考,要有懷疑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 成語說“不破不立”。我們不能盲從,要從自身的獨特眼光建立做起,用批判的精神來看待歷史。古人已在這方面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學古而不泥古,我們只有像王士貞、蘇洵、王安石那樣,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歷史,敢于“否定經典”,不斷在否定中否定,才能夠吸收歷史文化更多的“精氣神”,從而讓歷史文化勃發出現代生機。 宋代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說:讀諸葛孔明《出師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也;讀李密《陳情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也。《古文觀止》收錄了這兩篇表文。 表是古代臣子對君主有所陳請的一種文書。自古以來,以《出師表》與《陳情表》最為后人稱道。文以厚德載物,以實情動人。這兩篇表之所以銘傳后世,很大原因就是這個“情”字。所謂以詞達意,以語傳情,兩篇文中的“情”都是由語言表現出來的。二者均為上奏陳情的表,語言都是極為恭敬懇切。前者反復勸勉少主繼承其父劉備的遺志,近賢人遠小人,興復漢室。陳述自己對蜀漢的忠誠和北取中原的堅定意志。后者則是向君主申述不能應詔赴任,請求辭官養母的文章,情詞懇切委婉。歷史的鐘聲回響,腳步依舊。蕩氣回腸的同時,又有一些人們無法忘懷的東西。 中華萬古,忠孝傳家。忠和孝的觀念,是中國人道德體系的兩塊基石。什么是忠?一般的理解是忠于國家,不出賣民族利益;什么是孝?一般的理解是孝順雙親,不傷害父母感情。但這樣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忠和孝還有更廣泛的含義:忠是擔當,孝是責任。這個擔當,不僅僅是對國家的擔當,還包括對理想的擔當、對情感的擔當、對工作擔當、對操守的擔當;這個責任,不僅僅是對父母的責任,還有對長輩的責任、對家庭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 可見,忠孝在本質上是統一的:忠是孝的放大,孝是忠的濃縮。正是忠孝在肩的家國擔當,造就了中國人獨一無二的忠孝情懷。這是祖先留下的優秀品質,已經深深鐫刻進我們的魂魄。發揚光大忠孝品質,維護促進家國發展,是我們必須承擔的使命。 寫到這里,掩卷沉思。我不禁想起著名作家王躍文在為我散文集《紅嶺晨鐘》作序時寫到的話:能為文學者,其人須有文學之血與骨。作家既須有菩薩之悲,亦須有金剛之怒。拍案與憤怒、呼嘯與吶喊都是作家的膽氣。我想“腹有詩書氣自華”所指也許正是如此吧。作者:陳忠 |
|||||
校園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