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激蕩三十年》讀后感1000字
好吧,我得承認,選擇去讀吳曉波的《激蕩三十年》的初衷只是好奇中國的富一代的發家史。然而不知不覺,這篇中國企業的發展史開始深深地吸引著我一鼓作氣讀完它的上下兩部。讀完后又突然發現,今年居然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真是個奇妙的巧合。
這套書似乎屬于商業類或經管類,可我卻想將它歸于歷史類,可以作為了解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歷程的掃盲書來讀。整個閱讀過程就是不停地感嘆原來如此啊!原來任正非、宗慶后等等商業帝國大霸主都是四十歲之后創業的,我們怎么可以把年齡作為不去努力奮斗的理由;原來第一代企業家創業初期是冒著那么巨大的風險,但是改革就是要突破現有規則,要有足夠的膽識做別人不敢去做的事,這是一種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原來房地產業最初的發展,扭轉了當時經濟下行趨勢,是給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正面作用的;原來國企經營管理的困境這幾十年都一直存在,“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等等體制問題始終禁錮著國企發展的腳步;原來改革開放過程中遇到的種種新問題,政府部門監管起來確實很不容易,“治大國若烹小鮮”真是說起來容易做著難。
在過去的40年里,觀念的突破一直是改革最主要的動力,哪些地方的民眾率先擺脫了計劃經濟的束縛,哪里就將迅速地崛起,財富向觀念開放的區域源源地流動。在中國,由于歷史原因,南方又總是比北方更先嗅到賺錢機會。而很多的改革又都是從“違法”開始的,那些與舊體制有著千絲萬縷關聯的規定成為改革的束縛,對之的突破往往意味著進步,這直接導致了一代人對常規的蔑視,人們開始對制度性約束變得漫不經心起來,他們現在只關心發展的效率與速度。查爾斯·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那段有關“叢林法則”的經典論述,正成為中國企業史的一條公理:“存活下來的物種,不是那些最強壯的種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種群,而是那些對變化做出最積極反應的物種。”
在40年后的今天,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最重要經濟體之一,我們的國家又處在一個重要的變革時刻,40年的改革開放讓它重新回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央,而同時,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階級固化等種種的社會矛盾又讓每個階層的人們都有莫名的焦慮感和“受傷感”,每個人都急于追趕,追趕比自己富有的人、追趕國家的印鈔速度、追趕催人衰老的時間。物質充足與精神空虛、經濟繁華與貧富懸殊、社會重建與利益博弈,這是一個充滿了無限希望和矛盾重重的國家,你無法“離開”,你必須直面。
可就是在這樣前路艱難的處境之下,危中仍有機。2017年,習大大讓我們擼起袖子加油干,2018年要靠自己奮斗出幸福生活。未來的中國夢依然在前方等著我們去實現,正是因為我們的環境充滿種種不足,才間接證明中國可以進步的空間還很大,發展的機會就還是很多。莎士比亞說過:“世事的起伏本來就是波浪式的,人們要是能夠趁著高潮一往直前,一定可以功成名就,要是不能把握時機,就要終身蹭蹬,一事無成。如今的各種機會也許不如改革之初那么顯而易見,但是比當時的人們接受過更多教育的我們這一代、擁有更便捷、更豐富信息的我們這一代,一定可以創造出更好的未來。作者:田冠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