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雍正皇帝》有感之“喜怒不定”:
“喜怒不定”是康熙帝對胤禛的評價:“四阿哥幼年時朕看有點喜怒不定,近十幾年來讀書有成,養性修德,做事穩健干練,知體循禮。可見天下事,事在人為。”
不是為說這四字,而是感于此事。一個人幼年或者早期的不合規范處,一旦給下了評語,需要很多年的“讀書有成,養性修德”,才能夠改變過來。給別人一種不好的印象,需要幾倍的好的表現才可以覆蓋,雖說“天下事,事在人為”,但這成本偏高。
四阿哥反應也快,奏道:“這全是父皇訓誨之功!兒臣幼年確有喜怒不定之病,今已知過而改”。一是認過,強調幼年;二是托“訓誨之功”,功歸“上級”;三是知過“已”改,善莫大焉。同時又奏請“從起居檔中撤出這一考語”,這屬修改檔案、撤換“底稿”的行為,代價是情愿自免“雙親王俸”,認罰不認罪,康熙允之。
如果我們要去評價雍正帝的功過是非,不應該著眼于他的性情品格,更不應糾結于其皇位來得正與否,應該看他對人類文明和中國歷史做了些什么。總體來說,這是上承熙朝威武而下啟乾隆盛世的一代改革之君,包括吏制整頓、清政勤政、改土歸流、攤丁入畝、廢除賤籍等等。有人說“過苛”,可知熙朝[末年標榜寬仁、吏治松弛、貪污腐敗已然成風,不矯枉過正必定難有作為。正所謂“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嚴以寬濟,仁以猛糾,“中庸”也,或也叫“和諧”。
其實與其花大力氣去改變已經形成的印象,不如在行為中多些嚴謹,按規范做事,多審視細節,看重成績的同時多關注下過程,或許就可以形成新的習慣。至于別人終于怎么看你,于吾等俗人來說,本來就不需放在心上。作者:先手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