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日本的“菊”與“刀”——《菊與刀》讀后感 | |||||
作者:佚名 校園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5/25 ![]() |
|||||
日本的“菊”與“刀”——《菊與刀》讀后感: 日本,對于我來講,我覺得是一個既讓我有點小恨又讓我敬佩的國家。小恨源于歷史,敬佩在于它的發展。我一直很想要了解,日本人是以怎樣一種生物存在的。 選擇《菊與刀》,感性的講是因為這本書的名字。理性分析,是因為“菊”與“刀”的特別代表性,從書名就能看透一二。“菊”,看似柔弱卻無比堅韌,凋謝卻不掉花瓣,展現了女性的溫雅哀怨之美,以及日本人剛毅的精神,菊花也是日本皇家家徽;“刀”,剛硬而冰冷,表現了男人的勇猛,是日本武士道精神和暴力的象征!熬铡迸c“刀”雙層涵義,象征日本民族的矛盾人格或日本文化的雙重性。這本書看來許久,終于有時間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讀后感了。 《菊與刀》是美國女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在美日交戰之時,奉美國政府之命,為了分析、研究日本社會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調查分析報告,旨在二戰后指導美國如何管制日本。1946年正式出版,1949年出版日本版。 本書共有13章,第1章作者簡述了其寫作背景、緣由以及運用的研究方法?梢哉f,她以文化人類學家的視角分析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研究方法讓人耳目一新,這也是這本著作的新穎之處。由于寫作背景正處于戰爭時期,實地考察實在不現實,作者利用圖書文獻,分析歷史事件和統計材料,并從日本的文字宣傳或口頭宣傳的詞句中,以及影視作品中追蹤其發展。也許正是由于這樣的研究方式,在出版后遭受了許多人的質疑和討論。日本學家川島武宜指出,本書注重“理論分析”,比較全面的分析了日本的文化,但是缺乏歷史的分析,并且以偏概全,“將日本人作為一個總體考察,這是必要的,但是日本人中也有階層、職業、地區、知識水平等各種具體的差異”。和辻哲朗認為,作者本書研究的主體更像“日本軍人”和“日本軍人的思考方式”,而不是“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模式”,我讀后也有這種感覺,也許是處于寫作目的和戰爭的需要,作者更偏向于研究日本軍人和軍事。 著作的第3章、第5—6章、第10章、第11章、第12各章分論等級制、恩、義理、名譽、人情、道德、修養、兒童教育。第2章講述了戰爭中的日本人對待戰爭的態度,即以“精神做食糧”,他們認為戰爭中的物質力量注定必將失。坏4章陳述了日本著名的改革——明治維新,對于本次改革我就不作過多的贅述;第13章,簡單闡述了二戰后,投降后的日本,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讓人覺得咋舌,日本敗的干脆利落,但又很快在美國的扶持之下迅速崛起。 從作者的思路來看,日本文化主要包含“等級制”、“軍國主義”、“恥文化”,它們貫穿于日本人特性和日本文化的始終。作者從日本的等級制度、恩怨情仇、社會習俗、改革教育談起,層層深入,啟人深思。 01、首先,“各得其所,各安其分”,這是日本人最基本的行動模式,換言之即日本人喜歡在一個既定的等級模式之下生存,微觀方面來講,在一個家庭里,老幼地位清晰,男女分工明確。宏觀方面來講,天皇、武士、平民等級分明,天皇作為他們唯一領袖,最高的精神支柱,在日本文化中扮演這著重要角色。接著,本書注重日軍作戰之瘋狂表現,并且列舉了詳細的例子。事實上日軍在戰場上所表現出來的瘋狂之舉,正是日本近代以來軍事現代化和軍國主義化的產物。日本現代軍隊分為以長洲藩閥為主力的陸軍和以薩摩藩閥為主力的海軍,陸軍海軍軍閥為強化自身勢力都改造了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士道,強化官兵的愚忠和盲目獻身精神。也許,對日本軍事和軍人的分析,這是美國當時最為需要的資料。日本人給人的直觀映像是很“懂禮貌”,我挺喜歡逛成都的伊藤,雖然是日本的企業,可是不得不說人家服務做得很到位。我想也許是受“等級制度”的影響,男尊女卑,身份等級分層清楚的緣故吧。 02、再者,本書細細講述了日本的“恩義情仇”。一是“恩”。日本人認為的“恩”是“債務”,“報恩”是償還“恩”的過程!扒范鞑皇敲赖拢瑘蠖鲃t是懿行”。日本人還把“恩”分為不同范疇,一種是在數量上和持續時間上都是無限的,這樣的“恩”稱作“義務”,這樣的義務包含兩類:一類是報答父母的“恩”——孝道;一類是報答天皇的“恩”——忠誠。另一種是在數量相等并須在特定時間償還的“恩”。 二是“義理”!傲x理”是日本所特有的,“義理”不同于“義務”,在“義務”的定義中并沒有“不愿意”做的意思,而對“義理”的報答則充滿了內心的不快。作者將日本的這種“義理”歸為了兩類:一是“社會的義理”,即“報答義理”,亦即向同伙人報恩的義務,履行契約型的關系;()另一種是“對名譽的義理”,即保持名譽不受任何玷污的責任。作者還指出,當“義理”與“忠”相沖突時,人們可以堂堂正正的選擇“義理”。“懂義理”就是終身忠于主君以誠報答,“報答義理”就是把生命獻給主君。特此,作者引用了《四十七士物語》中的“四十七士”的故事,展現日本人在“忠”與“義理”矛盾時的抉擇。 三是“名譽”。說到“名譽”,是“恥感文化”最明顯的表現。日本人認為,只要受到侮辱、毀謗及失敗未得到報復,或未被雪除,“世界就不平衡”。武士會為了名譽切腹自殺。也許,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思想已經深入日本軍人的內心,在面對戰爭時,他們總是抱著“不是魚死,就是網破”的決心吧。在我看來,日本人的“恥辱文化”就是太重面子,自尊心太強。正如他們的《戰陣訓》:“生不受俘囚之辱,死不留罪禍之污名”“榮譽就是戰斗至死”“他喪失了名譽,對于從前的生活來說,他已經是個‘死人’了”等等。 四是“人情”,F在談到日本,我首先想到的是他們的美食和桑拿。我不得不說,日本人把肉體的享樂(泡澡)、睡覺、吃飯、浪漫主義的戀愛等都看作是“人情”,我的理解便是“人之常情”!霸谌毡镜恼軐W中,肉體不是罪惡。享受可能的肉體快樂不是犯罪,精神與肉體不是宇宙中對立的兩大勢力,這種信條邏輯上導致一個結論,即世界并非善與惡的戰場”。由此觀之,日本也是一個懂得享受人生的民族。正如他們的日本料理,簡單而精致。 在日本文化中,不得不說受到了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日本人認為生是由“忠的世界”、“孝的世界”、“義理的世界”、“仁的世界”、“人情的世界”及其他許多世界構成。 03、接著,不得不談日本的“自我修養”。日本人非常重視自我修養,這包括兩個層次,一是發揚日本精神,更深層次就是改善自我駕馭生活的能力;二是從佛家的角度講,他們的目標便是達到“圓熟”,可以達到專心做事的境界。但是日本的佛教信仰并不像我國的佛教信仰“出世不能入世”“八戒”,修行的目的是進入涅槃不在輪回,日本的佛教信仰是追求一種“出世”,深受務實觀念影響,他們可以娶妻生子。 04、最后,我想說說日本的教育。魯思將日本與美國的教育進行了對比分析,并得出結論!叭毡镜娜松與美國的人生曲線正好相反”,但是兩國都“允許嬰兒和老人有最大的自由和任性”,在教育安排上,都確保了一個能夠在壯年時期盡力參與本國文化的機會。不同在于,“在美國,我們依靠增加壯年期的個人選擇自由來保證達到這一目標,;在日本,則依靠最大限度的個人約束個人,盡管這個時期人的體力最強,謀生能力最高,卻仍然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弊髡咧赋觯八麄儓孕偶s束是最好的精神訓練(修養),能夠產生靠自由所不能達到的效果。雖然日本人在最活躍、最有創造性別的壯年時期受到最大的約束,卻不是終生受約束,幼年和老年時期則是‘自由的領地’”?梢钥闯觯毡镜慕逃谟變汉统扇藘蓚階段是有所區別的。我們看美日的教育理念,再反思中國的教育,“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激勵”了多少人,又“耽誤”了多少孩子。這不是家長的錯、也不是教師的錯,是時代的趨勢。當你隨著孩子天性,成全他的自由和童年時,直到孩子一上學你發現,你的孩子1+1不會,而“別人家”的孩子都會乘法表了,你家的孩子只會“玩泥巴”,“別人家”的孩子“琴棋書畫、舞蹈歌曲”樣樣精通,你難道不會著急?在我看來,這是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后果。當我們回過頭,看看我們的小學、初中、高中那叫一個奮斗史,為了考上好大學到頭破血流也在所不惜,可是,考上上大學后,有多少同學是繼續奮發向上的呢?貌似以前“受的苦”,來到大學就要徹底釋放,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部分都是苦讀書的孩子,創新思維哪里去了,綜合能力哪里去了?我的回答,“消失在希望的田野里了”。 這本書,對于日本人的性格,魯思倒是總結得很到位:“日本人生性及其好斗而又非常溫和;黷武而又愛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愿受人擺布;忠貞而又易于叛變;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他們十分介意別人對自己行為的觀感,但當別人對其劣跡毫無所知時,又會被罪惡征服。他們的士兵受到徹底的訓練,卻又具有反抗性!彪y怪,在二戰戰敗后,他們作為戰敗國,敗的那么徹底,居然還能夠在極短的時間重新站起來。并不是說,他們忘掉了自己的尊嚴,忽視了所謂的榮譽和恥辱,而正是因為他們看重這些,才讓他們成長如此之快,正所謂“大丈夫,能曲能伸”“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這也許就是他們矛盾的國民性最明顯的表現。 通過魯思,我大概從一個美國人的眼中,看到了一個全新的日本。雖然這本書還是存在不足之處,但是我們要結合著作的背景來思考,也就不難發現這也是在情理之中。我也不會僅僅憑這本書就斷定日本或者日本民族,因為我們看待一個國家或者民族,應該堅持全面的、辯證的、歷史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如今的日本也許還存在一些我們所認為的“劣根性”,但是也進步卻占主要。他們精益求精、勇于創新、善于學習的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 05、閱讀此書,我有兩大收獲:一是,當我們為了某種目的去了解一個對象時,要全面的去了解,不能夠只是孤立的去看待。正如,美國,為了達到自己戰勝日本和管控日本的目的,除了研究日本的軍事,連他們的風俗習慣、人情世故、民族特性都全方位了解,而這些方面也正是日本國民性形成的源頭所在。二是,深入了解其他民族和國家,能夠更好的了解本民族和本國國情。處于和平年代,少了看得見的戰爭,卻多了看不見的硝煙,因此為了把握競爭的主動權,一定要知己知彼。 也許我們看日本人,他們是矛盾的,可是誰又不是不矛盾的呢?作者:好孩子 |
|||||
校園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