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廉潔的故事_古代廉潔簡短小故事東漢劉寵曾任會稽(今浙江紹興)太守,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且清廉儉樸。在他離任時,當地百姓湊了一批金銀相贈。劉寵雖堅拒不收,卻又不忍令父老鄉親過于失望,只好拿一文錢作為紀念,故被時人譽為“一錢太守”。百姓還修了“一錢太守廟”來紀念這位清官。
后人有詩贊道:“劉寵清名舉世佳,至今遺廟在江邊。近來仕官多能者,世學先生揀大錢”。
西晉時期的山濤既是大文學家,又是著名清官。陳郡人袁毅曾做鬲縣令,送給山濤100斤上等蠶絲。山濤不愿獨自違抗當時的風氣,就收下來藏在閣子上。后來袁毅惡跡敗露,被送到廷尉治罪。山濤把絲拿出來交給官吏,上面積有多年灰塵,但印封卻完好如初。
眾人不禁欽佩山濤為官清廉,因而人尊稱其為“懸絲尚書”。文學家王戎曾這樣評價山濤:“他就像未經雕琢的玉石、未經提煉的礦石(即‘璞玉渾金’),人們都喜愛它的珍貴,卻不能估量它的真實價值。”
南朝蕭梁時期,徐勉被任命為吏部尚書,主管全國組織人事工作。這下他家可熱鬧了,有事沒事來套近乎的人不曉得有多少。
某天晚上,徐勉邀請友人相聚。席間有個叫虞暠的人,仗著和徐勉關系比較好,竟獅子大開口“求詹事五官”。徐勉正色道:“今夕只可談風月,不宜及公事。”虞暠討了個沒趣,只得訕訕告辭。故時人贊其為“風月尚書”,“止談風月”也成了歷史典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