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變》讀后感800字《大宋之變》敘述了北宋政治形態(tài)惡化的前因后果,通過文學層面、政治人物故事、事件演變等細節(jié)與史料,讓讀者一步步走近歷史真實。
對重大歷史事件如濮議之爭、王安石變法、司馬相業(yè)等,趙老師在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濮議之爭可以說開了宰相和臺諫之間相互攻訐的惡習,使得北宋政治風氣嚴重受損。王安石變法與神宗共同造成了北宋政治的法家轉(zhuǎn)向,王安石變法對宋朝的最大損害不在經(jīng)濟方面,而在政治文化方面,變法中種種排斥異己、破壞體制的做法導致了北宋士大夫集團的分裂和政治危機。趙老師在領(lǐng)讀的時候表示她本人反對王安石追求高速的變法而傾向于司馬光修復團結(jié)的保守主義改革。十六個月的“司馬相業(yè)”,實際上最初的九個月司馬光并無實權(quán),而后七個月,司馬光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太皇太后與臺諫官夸大對立,鼓吹仇恨,與司馬光修復團結(jié)的想法背道而馳,形象地體現(xiàn)了人間最是寬容難,北宋政治只能不斷惡化。
書中對于王安石和司馬光這兩個人物的刻畫,也相當豐滿。且可以說公正的評價了這兩位重要人物,沒有帶有明顯的個人傾向。王安石,強勢,不善于與上級溝通,不夠聽話,急功近利,但是敢做敢想,有膽識,有手腕。司馬光,一本正經(jīng)的宋代大儒,道德至上。在執(zhí)政時期,無隊伍無手段無能力無經(jīng)驗,空有一腔熱血。對于生活在21世紀的中國人來說,鄙視司馬光是很容易的事,他太頑固保守,太四平八穩(wěn),就連神宗也說他“方直而迂闊”,因而對司馬光,神宗是敬重而不喜歡的。而我們在短短四十年間耳聞目睹了社會財富的迅速增長,但是在那個時代,技術(shù)、市場等要素都沒有成形,追求速度的改革不會輕易成功。
趙老師對歷史人物有著理解之同情,同情之理解,尤其是對于忠臣奸臣的說法存疑,現(xiàn)實政治中,不可能有純粹的非黑即白,皇帝永遠是正確的,臣下的忠奸卻可以隨著政治形勢而發(fā)生變化。吳居厚的忠奸如何判定?他是能吏,因為他有超強的行政能力,他的理財高效,但卻是實實在在的搜刮民脂,但是行政能力本身似乎是沒有道德指向的,且他在之后也成立了官營慈善機構(gòu)——將理院。章惇呢?極致驕傲極致自律,極致能干,但是缺乏包容大度的胸懷。王安石方針下培養(yǎng)的官僚,都好像只是工具化的官僚,而不能成為政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