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越讀者》讀后感10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5/10 ![]() |
|||||
《越讀者》讀后感1000字: 最先知道這本書,是因為翻閱《如何閱讀一本書》。于是百度了一下翻譯者郝明義,才知道他是臺灣出版業的大亨,而他所有的工作都是坐在輪椅上的完成,不得不佩服他的毅力。 因為對這個人的興趣,我去圖書館借閱了他寫的《越讀者》。翻閱之后,作者閱讀量之豐富、心胸之寬廣、見解之深刻,讓我深深佩服,生平第一次有想買下這本書的沖動。 下面,我從媒介、智慧和體系三個關鍵詞,談一談我的閱讀心得。 作為出版界的達人,我原本以為作者應該對文字大肆吹捧吧。正好相反,作者很中立。作者認為,圖像也好,文字也好,進入我們的大腦都是信息。作者既沒有貶低電影、電視、網絡的價值,也沒有抬高文字書本的價值。所以我說郝明義是一位心胸寬廣的閱讀者。 這與我之前看的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還有學校接受的傳統教育大不相同。從前老師總是教育我們多看書,少看電視,看電視對學習不好,不利于構建你的抽象思維體系。 而在這本書中,作者則是很從容的接納新媒體,稱是“無辜的網絡”,“我對伴隨網絡時代而來的圖像閱讀、影音閱讀、多媒體閱讀等等,沒有那么多擔心。因為這不是人類沒有過的經驗,更不是人類不需要的經驗,只是過去幾千年被壓抑后的釋放而已。我們需要擔心的,與其說是這些發展會不會破壞文字閱讀、書籍閱讀、不如說是如何讓文字閱讀與書籍閱讀,配合這些既古老又新興的多媒體閱讀形式,一起產生更新的作用。” 是啊,文字也好,圖像也好,只不過承載信息的媒介不同而已,自己肯接納就好。作為接受信息的人類,要做的是充分利用多媒體做好信息輸入和輸出,吸收營養,真的不必刻意在乎它是哪一種媒介,自己高興舒服就好。 在書中,作者引用笛卡爾對智慧的理解,“指的并不是只是處事審慎,而是精通人能知道的一切事情,以處理生活、保持健康和發明各種技能”,而“這種知識要能夠做到這樣,必須是從一些根本原因推出來……也就是本原。”“我思故我在,”“思”不是別的,是“懷疑”。“少讀書或者不讀書也能追求智慧的。” 我特別喜歡劉瑜的幾句話:“知識只是信息而已,智慧卻是洞察力。”“一個大字不識的農村老太太可能看問題很深刻,一個讀書萬卷的人可能分析問題狗屁不通。” 在生活中,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人,他們對某段歷史很有研究,對某個科技前沿也很有談資,哪怕是四大名著里誰是哪種花朵的代表也如數家珍。他們看起來很淵博。 但是,和他們深入交流以后,發現他們并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他們可能是書呆子,在生活中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毫無洞察力。 所以,智慧這個東西,和讀書多少沒有太大關系,作者建議少閱讀一點。 作者為什么把書名叫《越讀者》,而不是《閱讀者》呢,因為“沒有越界,不成閱讀,尤其在網絡時代。” 現在是知識爆炸的年代,書籍出版的倍數是以前的千萬倍。網絡的出現與發達,把知識架構切割與碎片化了。信息過剩,我們感覺什么都要學習,卻好像又抓不住重點,什么都沒有學習。 而在這個時候,作者提倡構建個人知識體系。“這是一個人人都必須建立個人知識體系的時代,也是可以建立個人知識體系的時代。”有了知識體系,在閱讀的叢林里開辟新的路徑,我們才能探索完全陌生的知識領域,享受知識帶給你的愉悅,而不是“他們身處富饒之中,卻逐漸饑餓至死。”作者:迷思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