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傳入與傳播》讀后感1000字讀完這本書后受益匪淺,全書以為脈絡,簡潔、清晰有力的論述了佛教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節點。文字直白毫不晦澀,論述清晰毫不拖泥帶水,言之鑿鑿令人五體投地。拜讀這本書,眼界豁然開朗。全書沒有一個注釋出處,可見作者真是學識淵博,各種典故逸事隨手拈來,無需解釋,這種居高臨下講課風范,我等小輩只能謙卑仰望。短短143頁,作者就論述了兩千年的佛教發展,同時還涉及到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多方面,格局之大、野心之大可見一斑,而下筆高度凝練,側重點突出,望塵莫及,稱得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可稱得上是講述中國佛教發展的一本奇書。倘若這本書可以流傳千古,定是當今學術界興盛的側面真實寫照。
朱熹有云: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王國維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本書作者不以為然,以身作則,以一己之力,勢要讓天下讀書人直接悟出第三重境界,所說所寫,一字千金,皆是真實無妄。初看文筆侃侃而談,細看下筆確如平地驚雷,言之鑿鑿入木三分,全然不給讀者反應思索空隙,唯恐稍加停頓,致使讀者走火入魔,氣血逆流,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泥沼之中,萬劫不復。其用心良苦,慘淡經營,實乃一代宗師風范。
然細讀,又恐他人何嘗能理解老先生的一片冰心,為之深感惋惜之時,忽又有所明悟。自二十世紀以來,文化作品的批判已由作者轉向作品,籍由作品轉向讀者。在法國出現了法蘭克福學派,在美國有了芝加哥學派,在英國盛行起了英美新批評運動,俄國開始形式主義的批判……而作者用作品實際行動也積極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是非功過交給后人評說,現在的作者也是這本書實際的參與者。作者用一本小書進行了一個涵蓋知識文化界的大型社會實驗,可稱得上是中國的皇帝新衣,用作品來篩選出真正的理想讀者。這種作風,帶著濃烈后現代社會主義的風格。其文本也不能簡單理解為只是一本講述中國佛教發展的小冊子,而是一件試驗品,一次行為藝術,一本考驗讀者的文本——用種種不合理,和看起來想當然的言論來質問歷史和佛教的發展。想到這里,不僅潸然淚下,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嗚呼哀哉,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