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潰》讀后感1000字:
當讀完本書后,我對這段距今已近二百年的發生于“天朝上國”的恥辱的歷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無疑在這段歷史中應當有很多的罪人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遭受無數后人的唾棄與辱罵,但正如本書作者所言:“在天朝體制下,這種于制度,器物,士兵上面的差距,又豈是一兩個人可以彌補的。”
本書號稱“鴉片戰爭再研究,”主要從鴉片戰爭出發,以歷史人物的變化為主線,又從各種角度上分析了戰爭失敗的原因,最終完整的論述了整個事件的發生過程以及結果。我對作者清晰的思路以及他能夠站在一個比較可觀的角度上去冷靜的分析整個事件和活躍在這個舞臺上的每一個人物感到欽佩。不論是主和派的琦善、伊布里或者主戰派的林則徐、奕經,作者都能從人物的性格、經歷等出發作出較為客觀的評價。縱觀本書,作者對各個名詞以及歷史事件的注解是最令我欽佩的,這是我看過注釋最多的一本書,相信作者肯定在上面花了不小的功夫。而且本書最重要的是讓我們了解到了晚清的一個官場環境,從京城到地方,一個七品甚至八品的小吏到了地方甚至比一省督撫還要厲害,主政一方的總督巡撫之間粉飾之風盛行,說之為胡編亂造都不為過。
就拿奉旨剿匪的“靖逆將軍”奕山來說,在道光帝不低于六道圣旨的催促下,這位深受皇恩的康熙帝的五世孫足足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才到達廣東,而后手握數萬大兵的奕山在對英的作戰中被打的落花流水,英軍一直逼到廣州城下,開出了數條條約。最終交出了六百萬的“贖城費”后英軍才撤去。但是他是怎么匯報的呢?完全顛倒了歷史舞臺上的正反角色,英軍反而成了祈和的一方,還借段永福之口說出一段自我表白的話“大將軍奉命而來,唯知有戰,”一何壯哉!再說整個戰爭的決策者——道光帝,這位以勤儉而著稱的皇帝光是其自身對戰爭的態度就已經令人難以琢磨了。在英軍已經進駐長江時他還不了解“英吉利”到底為何物,且其本身又在戰與和之間反復,沒有絲毫的堅決性。讀后感·在這樣的皇帝與大臣之間我們能看到的只有大清王朝的余暉,而道光帝自己如果知道僅僅在十四年之后他的兒媳慈喜將帶著一家老小匆匆逃出紫禁城奔向熱河,不知又將作何感想。
在讀完本書后,我不禁也要有同作者一樣的問題:中國大陸與西方的差距比起一百五十年前鴉片戰爭時是擴大了還是縮小了?我相信時間終會給我們答案。作者:張亞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