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讀后感1000字2020年農歷新年開年后,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關于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而造成的恐慌蔓延,一代籃球巨星科比的去世給世人帶來無盡的扼腕嘆息。感嘆世事無常的同時,也告訴自己要過好當下,珍惜身邊的人和事,人的心境也豁達許多。
宅在家里哪里也沒去,陪陪父母和家人,順便看完了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世界名著《紅與黑》。小說創作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因不了解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歷史背景,在網絡上查詢相關資料,整理各位讀者的真知灼見,以饗讀者。
小說主人公于連,是一個木匠的兒子,年輕英俊,意志堅強,精明能干,從小就希望借助個人的努力與奮斗躋身上流社會。憑著聰明才智與英俊外貌,在當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與市長夫人勾搭成奸,事情敗露后逃離市長家,進了神學院。經神學院院長舉薦,到巴黎給極端保王黨中堅人物拉莫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很快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與此同時,于連又與侯爵的女兒有了私情。最后在教會的策劃下,市長夫人被逼寫了一封告密信揭發他,使他的飛黃騰達毀于一旦。他在氣憤之下,開槍擊傷市長夫人,被判處死刑,上了斷頭臺。
司湯達創作《紅與黑》時,拿破侖領導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已經失敗,他想用自己的筆去完成拿破侖未竟的事業。他要通過《紅與黑》再現拿破侖的偉大,鞭撻復辟王朝的黑暗。為此作者以“紅與黑”象征其作品的創作背景:“紅”是象征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熱血和革命;而“黑”則意指僧袍,象征教會勢力猖獗的封建復辟王朝。小說發表后,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
《紅與黑》雖然寫的是主人公于連一生奮斗的過程和其浪漫的愛情故事,但它把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題材作為結構小說橫縱經緯的重要因素,并使之成為主人公活動的典里社會環境和依據,因而充分顯示了它的現實主義藝術方向。小說比較深刻地反映了法國19世紀30年代的社會現實。小說中寫到了拿破侖熱烈而奔放的時代,新興資產階級的日益發展和繁榮,以及法國幾十萬受壓抑的小資產階級青年渴求自由平等,渴望戰爭的強烈愿望。小說中也再現了波旁王朝復辟后,耶穌會和修道會獨攬大權,肆虐橫行,以及保王黨和反動教會如何沆瀣一氣,視人民為敵的殘酷現實。更重要的是,小說中還反映了波旁王朝在覆滅前動蕩不安的政治局勢,以及資產階級自由黨企圖東山再起的勃勃雄心。
小說描寫的于連個人奮斗的悲劇,這在波旁王朝復辟時期是極為慣見的社會現象。波旁王朝復辟后,許多小資產階級青年失去了拿破侖時代靠個人天賦晉官加爵的機會。他們去等級森嚴的巴黎進行個人奮斗,但只有少數人成功了。大多數人卻失敗了。這就是王朝復辟后整整一代小資產階級平民的現實遭遇,于連的悲劇也正是這樣一出富于時代特征的悲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