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給人以力量——《日本財經大腕談中國》讀后感15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6/7 ![]() |
|||||
給人以力量——《日本財經大腕談中國》讀后感1500字: 蔣豐著《日本財經大腕談中國》(臺海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是一本訪談錄,以一問一答的形式詳細記錄了46位日本優秀企業家對中國經濟、中國社會、中國人以及他們對中日關系的前瞻遠矚。 坦率地說,筆者拿到這部書的時候,已經是這部書出版3個年頭的時候了。但是,細讀起來,其中那一段段精彩的對話,從中煥發出來的人的品格與情感、啟示與力量,仍讓筆者內心中奔涌起一種沖動,掩卷合書后想對自己說“幸福的家庭各有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這些日本企業家,這些日本成功者,這些馳騁在中日跨國經濟界的精英們,都具有一些不可忽視的相同的閃光點。 首先,他們都胸懷為人類做貢獻的遠大理想: 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經常強調的是“自利,利他”,認為開辦公司的意義在于追求全體員工物心兩面的幸福,是為了客戶、交易對象、地域社會以及所有與公司相關的人。 日本江守集團社長江守清隆說公司是為了讓客戶、董事、員工以及低于社會幸福而存在。日本汽車制造業“老大”豐田章男認為公司在追求最大化的過程中,要考慮引領未來,而不是什么車受歡迎就賣什么車。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有做好企業市民。 IT行業的企業精英熊谷正壽、孫正義、三木谷浩史都擁有自己的夢想,并且相信這個夢想能夠為社會做貢獻,能夠給人們帶來笑容。讓人讀后不肯放下這本書。 其次,他們都具有不怕失敗的奮斗精神: 日本企業家吉田浩一郎認為失敗的時候就是最能成長的時候。比如說自己拼了命,卻進行的不是很順利,人就會感到不甘心,也就會繼續學習,繼續成長,沒有不甘心,就不會成長。 日本克拉在線公司總裁家本賢太郎認為不可輕言放棄,經濟研究必須長期堅持才能有所成就。做生意也一樣,能否順利發展絕不是短期可以看出來的,讀后感需要常年的考察和探索。日本優衣庫掌門人柳井正更是說誰都不會一開始就順風順水的,都是在多次的失敗后總結出來經營經驗的。作為經營者,要懂得在自己身上找失敗的原因。有了這樣的心態,才能讓自己成長。 失敗與成長相輔相成,放棄豈是輕易可言,失敗后要從自身上原因。經營企業,沒有金科玉律。但是,企業經營者的“金句”卻是來自企業經營第一線的。 再次,他們都承載感恩與奉獻的優秀品德: 宮原耕治領銜的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出資建設中日友好希望小學,在大學設立獎學金和NYK特別班,為中國貧困地區學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機會。山本忠人主掌的富士施樂株式會社為中國偏遠山區的學校提供支持,希望能提高山區孩子的知識水平,為正在攻讀博士課程的中國留學生提供獎學金。 上田利昭將公司利潤的百分之一捐給需要幫助的人,并在中國山西省大同市的荒地上植樹,改善黃土高原的干燥環境。石川康晴的公司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一帶的沙地上進行義務植樹活動,現在已經完成了40萬平方米的綠化。 日本企業進入中國,讓世界這個“國際村”因此變小,讓作為鄰居的中日兩國因此更加貼近。他們沒有僅僅關注自己的利潤,更承擔起一種社會責任感,積極為地域做貢獻。其行可感,其功可贊! 其實,從《日本財經大腕談中國》一書中,還可以看到日本企業家言談之間自覺不自覺進行的中日企業文化的比較,可以看到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往情深。至少,在筆者看來,從事中日經濟交流的人們以及抱有這種志向的人們,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三年已過,筆者期待著《日本財經大腕談中國》這樣的書籍,能夠出版續集、三集……作者:任梅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