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讀《疾病心理學》讀后感15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6/12 ![]() |
|||||
讀《疾病心理學》讀后感1500字: 寫在前面:疾病的本質是什么?每種癥狀背后又想告訴我們什么?你有沒有在生病的時候傾聽過身體的訴說呢? 今年春天艷超參加了3月7日開始的,陳軍老師帶領的第4期學習小組。小組利用三個月的時間共讀了《疾病心理學》一書,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她的收獲和分享吧! 感冒、頭痛、發燒、上火、牙疼、胃痛、腹瀉、潰瘍…時常上演在我們身上的這些疾病,我們的應對措施是什么?小則診所,大則醫院,且有時候同一個地方的病痛,卻又時常反復。親愛的,你有思考過嗎,除了生理上的醫治和預防,疾病背后,我們還需要看到的是什么? 近日,花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讀了一本書《疾病心理學》,作者是德國的托瓦爾特·德特雷福仁和呂迪格·達爾可。作為在全球暢銷三十年的身心整合療法的經典之作,本書提出了一個創新的觀點——生病起因于我們心靈的失衡。所以,種種病癥不是敵人,而是幫助我們了解內心的最好朋友。全書用了大半的篇幅來說明癥狀是一種表現,我們需要找到的是引起表現之后的內因,而不僅僅是掩蓋表面的現象,而內因或許就是人自身意識的情緒影響。作者無意否定正統醫學的功用,而是希望讀者能以嶄新的視角,發現被忽視的身體的本意,從中學到人生功課,實現全面圓滿的健康。 書中,最讓我觸動的是“皮膚”這一章。因為我曾經深受皮膚病的困擾。右腳掌處長達四五年的濕疹讓我“癢”不欲生,起初以為是腳氣,噴劑式、涂抹式、浸泡式,中藥、西藥、偏方…各種治療腳氣的藥紛紛用過,然而均無效。后來去了醫院的皮膚科,做了化驗才知道并非腳氣而是濕疹。濕疹和腳氣相比好的地方是不傳染,是自體的疾病,相同的地方是都具有反復性,遇誘因易多次發作。我得濕疹的誘因,據醫生分析可能來源于對橡膠類的過敏。大概治療了兩個療程,腳掌處的濕疹基本痊愈了,像硬幣大小般皮膚增厚的部位也逐漸平整、光滑。但是,時間大概過了兩個月,腳掌處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癢,鉆心的癢,出奇的癢,難以忍受的癢,濕疹卷土重來,來自同一個地方。 本著對自我的探索,本著對心理的好奇,在讀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我格外用心。書中談到身體的癢表示有某個東西在心理層面“啃噬”或“煩擾”我們,而我們卻忽略或是拒絕去注意它,使得它需要轉化到身體引起發癢。發癢的病人搔抓表面的皮膚,是象征要找出煩擾他們、啃噬他們、刺激他們的問題,一旦找出使他們感到煩躁的原因是什么,就不覺得那么癢了。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是要不斷搔抓我們的意識,直到找出啃噬我們的到底是什么為止。皮膚病是來源于內心壓抑的沖突,想要沖出去的渴望,反觀自身,濕疹并非在所有的時候都會癢,它也有不癢的時候,也就是說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才會癢,而這個特定的情境或許就是我的刺激源,那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情境呢?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追溯最近一次的癢,是自己考慮到渺茫的前途和未來,有一種深深的焦慮,還有無限的困頓和迷茫,既焦急又無奈。讀后感每到類似的情境,腳掌處就不自覺的一陣奇癢,忍不住就想去抓,越抓腳掌皮膚越增厚,越增厚就越癢,惡性循環……腳是用來行走的,而我又不知道該行向何處,于是壓抑的情緒在軀體上找了一處釋放,長在腳掌上的濕疹正是代表了我內心沖出去的渴望,爆發的渴望,行走的渴望。 在覺察了自己的內心沖突后,我對自己的癥狀多了一份認識,對自己的情緒多了一份關注,對疾病多了一份寬容,由原來的直接對抗轉而去接納癥狀。這些癥狀告訴我,我需要看見的是掩藏在心靈深處的焦慮和壓抑,將這些潛藏在靈魂深處的陰影上升到意識的層面,覺察它,解讀它,誠實的去面對它。只有接納癥狀,才能療愈癥狀,使癥狀成為多余,變得沒有意義,漸而消失。 非常感謝陳軍老師本次組織和帶領的讀書學習,讓我對自己有了一個更深刻和完整的認識。感謝與同心理工作室為大家提供的讀書學習的平臺,希望廣大喜歡心理學的朋友們可以參與進來,讓我們一起在書香中浸潤,在心理學知識中遨游,開啟一段心靈之旅,收獲真實且完整的自己。作者:劉艷超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