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教育的目的》讀后感20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6/28 ![]() |
|||||
莫讓兒童為知識所害——《教育的目的》讀后感2000字: 人們普遍認為知識是智慧的源泉,具有改變命運的偉力。掌握了知識,似乎就掌握了人生。然而,事實上并未如此。早在1929年,教育家懷特海先生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就深刻地闡明,知識應是生命騰飛的基礎,但不合宜的知識學習對兒童是相當有害的。哪些不合宜的知識學習,對兒童有害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所謂僵化的知識,是指非原理性的知識。這種知識不具有普世性、不能幫助兒童理解生活、解決問題。學習過多的僵化知識,會使兒童背上沉重的知識包袱,使其思想呆滯。 然而,筆者通過觀察發現,如今兒童學習的很多知識其實都是僵化的知識。例如,兒童學習音樂學科時,被要求記憶大量的有關音樂家的信息;學習美術時,被要求記憶各類門派的作畫風格以及代表性人物;學習語文學科時,被要求掌握大量的并無實用意義的文學常識……這些僵化的知識,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對于兒童學科素養的形成幾無益處。 懷特海認為,童年是智力發展的浪漫期。在這一時期,兒童懵懂地面對若隱若現的內容,不知所措卻又興奮異常。此時的知識學習,應努力追求讓兒童的心靈中編織出一幅和諧的、繽紛的圖案。若在此時讓兒童記憶過多僵化的知識,那將會撲滅兒童學習的欲望,折斷兒童想象的翅膀,挫傷兒童學習的熱情。 “少即是多”,在智力發展的浪漫階段,讓兒童學習少量的原理性知識,便為兒童提供了更多自主思考和自由想象的空間,利于兒童獨立構建五彩繽紛的心靈世界,也有利于兒童保持對學習的浪漫情感,為后期的精確學習、綜合學習奠下堅實的基礎。 懷特海認為:“人的大腦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它是永恒活動著的。”知識,是客觀性的存在,其本身并無意義,只有在被挖掘、被運用時,才煥發出令人矚目的光輝。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應是伴隨著發現、猜想、推理、驗證的探究過程,而不是被迫地強制性的灌輸過程。 保羅﹒弗萊雷在《被壓迫者教育學》中指出:“學生對灌輸的知識存儲得越多,就越不能培養其作為世界改造者對世界進行干預而產生的批判意識。”批判意識,是批判得以發生的關鍵性前提。喪失了批判意識的人,將淪為沒有自主思想的“奴隸”,也就失去了改造世界的可能機遇。 然而,灌輸式學習不僅讓兒童淪為沒有批評意識的“知識奴隸”,也讓兒童的自主學習力變得衰弱乃至幾近喪失。盧梭在《愛彌兒》中指出,讀后感教育始于生命的誕生。孩子一出生,就是大自然的學生。這就充分說明人天生具有學習力。灌輸式學習,會無情地剝奪了兒童自主學習的機遇,也會逐漸削弱了兒童天生的學習力。正如懷特海所言,在較小的年紀反復灌輸精確的知識,就會扼殺學生的首創精神和求知興趣。 灌輸式學習的實質,是對兒童智力發展規律的漠視,是對兒童生命成長的一種戕害。 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關于知識的運用是這樣論述的:“教育是教人們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知識的重要性在于它的運用,在于我們對它的能動的掌握——也就是說,在于智慧”。這就告訴我們,兒童只有在知識運用的過程中,才能將知識轉化為智慧,才能變成生命的力量。 然而,在當下的中小學校園里,知識不被運用或“偽運用”的現象普遍存在。由于受應試的影響,兒童大多只是在思維世界中運用知識,在考卷中呈現運用知識的過程和結果。事實上,在紙上運用知識,與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知識是完全不同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兒童能夠在考試中獲得高分,卻解決不了任何實際的問題。例如,有的兒童在數學考試中能正確解答關于分數的題目,卻不會在生活中運用分數的概念和原理去解決關于“分配”的問題。 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醒人們要記住:“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識是相當有害的”“知識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裝我們的現在”。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不能被運用的知識,是毫無活力的知識,是不能與兒童的生命產生深刻共鳴的,也是無力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彩的。 因此,要讓知識具有改造個體生活、改變人生命運、乃至改造世界的偉力,作為教育者,我們理應讓兒童的知識學習與實際生活建立聯結,避免讓知識的學習變成對兒童的毒害。我們要讓兒童學習有活力的、非僵化的知識,并讓兒童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體驗挖掘知識的驚喜和運用知識的興奮。只有這樣,兒童才能獲得真正的智慧,才能成長為有力量的人。作者:郭建珍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