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讀書之《創新者的窘境》讀后感15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7/21 ![]() |
|||||
讀書之《創新者的窘境》讀后感1500字: 這本書出版于1997年。中文版進入中國時,恰與國內創業創新的浪潮合拍,簡直成了創業者的《圣經》。動不動就有創業者捧著這本書,高呼要顛覆式創新,破壞式創新。總之就是某人一創業,想出一個新點子,某個行業就準備全體關張大吉。然而,這種事情并沒有發生。號稱要被顛覆的企業活的好好的,反而是創業公司起來的有多快,死的就有多快。這本書被這些失敗案例拖累的,也不那么流行了。 參加了一個鍛煉思維的群,要求群友共讀《創新者的窘境》,因為在世界范圍內,經過時間的檢驗,此書已經成為創新領域的經典。也許經還是真經,問題出在怎么讀。 本書定義了兩種不同類型的創新——延續性創新和破壞性創新。 延續性創新,是提升原有產品的性能,同時收取更高的價格。目標用戶是更關心產品性能,而不是產品價格的用戶。 破壞性創新,是偶然環境下,出現了一種比原有產品更簡單,更便利,更廉價的產品。目標用戶是買不起現有產品的用戶。 在作者的描述中,破壞性創新的產品出現時,擁有延續性創新的領先企業對此是漠不關心的。隨著破壞性創新的擁有者找到用戶,破壞性創新產品也開始延續性創新,最終擊敗之前的領先企業。 但現實中,幾乎找不到新企業采用破壞性創新戰勝老企業的例子。二十年前,克里斯坦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中贊揚的創新企業,在我讀這本書時,差不多都消失了。即使個別還存在,所在的行業處于整體的沒落中,已經沒有什么進展值得在互聯網上發消息了,說白了就是茍活中。沒有成功案例,那這本書說的對不對?小胖糾結了,或者說繞進去了。 通過一個多月的閱讀與思考,才想明白一個問題。美國本身是一個發達國家,如果按作者定義的破壞性創新。那標本性的后發創新,會在第一時間為后發國家掌握,并利用后發國家更廉價的人力資源,制造更廉價的產品,沖擊他們的學習對象。 比如我國個人電腦的普及。開始是直接進口從美國購買組裝好的電腦。但很快,市場上流行起由小商販組裝的電腦。由于兩國生活水平的不同,小商販組裝的電腦比從美國進口組裝好的便宜很多。個人電腦是對大型電腦的破壞性創新,小商販組裝個人電腦對于從美國進口的整體機電腦同樣是破壞性創新。 發達國家能用到的各類武器,是延續性創新。依靠長期的技術積累,形成技術壁壘。所以只要我們想的起來的美國產品,都可以算作連續性創新,讀后感當然這點還有爭議。按克里斯坦森定義的破壞性創新,蘋果手機算不上破壞性創新,因為比被它干掉的諾基亞手機貴很多。但它顛覆了整個手機行業,被部分《創新者的窘境》讀者認定為破壞性創新的標本級案例。 如果按照克里斯坦森定義的破壞性創新就是更廉價,發達國家企業反應就是,比賽誰能更快的把生產流程拆分為更基礎的操作,然后將這些基礎操作讓后發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去完成,這種操作事實上也確實在發生著。蘋果手機是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組裝廠,以最廉價的人力成本進行組裝。而發達國家的新創企業,希望利用破壞性創新實現逆襲,可能性已經變得很低。即使實現了,依靠外包帶來的巨大利潤,領先企業也有足夠的資金對新創企業進行打壓或收購,像過去那樣眼睜睜看著市場被新創企業吞噬而無所作為,很難再發生了。 當初亞馬遜的創始人打算開一家網上書店,但現實中沒有網上書店。好心的書商安排他和其他打算開書店的人,去一家社區書店。書店老板給他們講了社區書店的營銷之道。曾有一個人開車路過書店,書店二樓花盆的土恰好撒到車上,書店老板很不好意,帶顧客去洗車,恰好洗車店關門。書店員工親自為這個人洗了車,這人道謝之后,買了一堆書回去。書店老板的意思,書店經營,依靠的還是社區內人和人的交流。 網上書店憑借沒有店面租金和服務員工資,已經成為目前書店行業的成本最低點。亞馬遜通過比實體書店更低的價格,將書籍賣給一個個陌生的讀者,摧毀一家又一家的類似那家社區書店與顧客面對面交流的實體書店。因為賣書這件事,買和賣就是瞬間的事,人和人的交流只是偶然。 而讀書這件事,是作者和讀者交流信息,盡管不是面對面,勝在于長期連續的交流。但交流還是不夠,也許這將是創新發生的領域,至于屬于破壞性創新還是延續性創新,誰知道?誰關心!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