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wǎng)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jīng)典故事 | | ||
![]() |
||
|
||
|
|||||
《修身要旨》讀后感20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數(shù): 更新時間:2023/7/31 ![]() |
|||||
義利之辨——《修身要旨》讀后感2000字: 怎樣去除后天對心的蒙蔽? 首先我們要知道蒙蔽我們心的因素是哪些。簡單說,蒙蔽“明德”的因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人的私欲,二是社會的負面影響。前面談到的念上三大病,貪欲、傲慢、歹猜,基本都是來自于人的私欲,而上文講的錯誤的理念、錯誤的思維方式,則基本都是社會對人的負面影響了。儒家本著“反求諸己”的精神,更重視去除人的私欲對心的蒙蔽,因此宋代以來的各位大儒都提倡“存天理、滅人欲”,只有去除人欲、私欲,才能存養(yǎng)天理,也才能達到“明明德”。 源自人的私欲,蒙蔽人的美好素質(zhì)的因素主要是兩個,一是欲,就是獲利之心,對物質(zhì)利益的追求;一是情,就是情緒和情感。所以俗話才講,利令智昏、意亂情迷。智慧被蒙蔽主要是因為利,是利欲熏心,心意的混亂主要是為情所迷。 因為宋明大儒們往往強調(diào)“存天理、滅人欲”,給后世留下一種誤解,以為儒家不允許人追求物質(zhì)利益,儒家的修行就是要徹底消除人的欲望。這種誤解直到當下仍舊存在。我覺得,對這句口號中“滅人欲”的正確理解應該是克制人的欲望,也就是儒家另一經(jīng)典《禮記》中所說的“欲不可縱”,不可以放縱欲望。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格言聯(lián)璧》講“貪如火,不遏將燎原;欲如水,不遏將滔天”。 正是因為利、欲是蒙蔽人心的首要因素,所以儒家歷來非常重視討論應該如何對待義與利,這就是非常有名的“義利之辨”。 實際上,孔孟都不曾否定物質(zhì)利益、禁止人追求物質(zhì)利益。孔子是說過:“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用不義的方法獲得富貴,對孔子來說,就像天邊的浮云那樣的遙遠,那樣的不切實際,但如果是用符合義的方法獲取富貴呢?孟子說過:“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在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情況下,人應該選擇熊掌,在生與義不能兼得的情況下,人應該選擇義,但如果二者可以兼得呢? 儒家對義與利關(guān)系的看法,我認為,戰(zhàn)國時期與孟子齊名的另一位儒家學者荀子,已經(jīng)說得十分清楚了:“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荀子認為,義與利任何一個都是無法消除的,就是堯舜那樣的圣王也不可能讓百姓拋棄欲和利,關(guān)鍵在于,不要讓對利的追求妨礙到義。從修身的角度說,不放縱欲望,使對物質(zhì)利益的追求不達到對心產(chǎn)生蒙蔽的程度,就符合“義”了。 漢代大儒董仲舒說過這樣一句話,“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關(guān)鍵是端正義而不是謀利,關(guān)鍵是明道而不是求有功。朱熹認為:“仲舒說得不是。只怕不是義,是義必有利;只怕不是疲乏,是道必有功”。朱熹這句話代表著儒家義利之辨的另一方面的內(nèi)容,將義與利、道與功對立起來就是不對的,實際上恰恰相反,遵循義才容易獲得利,遵循道才容易成就功。 如果僅僅以追求物質(zhì)利益為出發(fā)點,你會發(fā)現(xiàn),利益永遠在你的正前方,不論你怎樣努力奔跑,永遠也追不上它;如果你將追求道義為出發(fā)點,你會發(fā)現(xiàn),利益就在你的腳下,垂手可得。所以荀子才說:“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將義放在前面、將利放在后面的人一定會獲得榮耀,反過來,將利放在前面、將義放在后面的人,就是自取其辱了。 放縱欲望最終的結(jié)局必然是“心為物役”。比如說,對住房的需求,也是一種物質(zhì)利益吧,對房子的欲望要加以控制,才不會使你的心受到蒙蔽。讀后感我想大家都會認同這樣的理念:房子不必太大,夠住就行。但是,如果不遏制自己的欲望而是放縱自己的欲望,那么,多大的房子才算夠住呢?再加上攀比心和虛榮心作祟,就會永遠覺得房子不夠住,兩室換三室,三室換錯層,錯層換越層,越層換別墅,放縱欲望就會永不知足,結(jié)果這一輩子就一直在為換更大的房子而奔波,顯然他的心就被房子這件外在事情控制了、奴役了,就是“心為物役”。 儒家提倡的八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合稱“八德”,其中的廉,就是對物質(zhì)的追求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nèi),也是為了不讓對物質(zhì)的追求蒙蔽自己的心、磨滅自己先天的美好素質(zhì)。 《老子》說:“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沒有比放縱欲望更大的罪惡了,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災禍了,沒有比貪得更大的錯誤了。放縱欲望、貪得、不知足,在老子看來,這些都是錯誤、罪惡,是人生的災難。物質(zhì)利益在給我們帶來享受的同時也會給我們帶來災難,這是我應該注意的。 因此,修“明明德”的第一件事,是將自己對物質(zhì)利益的追求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內(nèi),不要讓其左右你的心。用當下的話來說,就是追求簡單的生活。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lián)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quán)申明 | 網(wǎng)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