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林徽因傳》讀后感: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 |||||
作者:佚名 校園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4/9 ![]() |
|||||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林徽因傳》讀后感: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這是住在隔壁的金岳霖送給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一副對聯,嵌入了思成和徽因的姓。當時思成和徽因為了日后外出考察正在練習攀援上房,他們倆高高地站在前院的屋頂高喊著老金,于是酷愛作對聯的老金送給了他們這幅對聯。思成聽了后,高興地說:“我就是要做梁上君子,否則我怎么能打開新的研究路徑,不還得是紙上談兵?”而徽因的則說:“真討厭,什么美人不美人的,好像一個女人就沒有什么事可做,好像只配做擺設似的!”可見,林徽因,真的不是家常的女子。 還是得從頭說起。梁思成和林徽因是在兩個家庭的往來中認識的,并且是在林徽因隨父親去英國之前。1922年,在父輩的安排之下,他們由相識而相愛了,那時林徽因18歲,梁思成21歲。他們無論是出身教養還是文化構成都有太多的相似,性情相投使他們的交流分外默契,用現在流行的用語來說,他們互相都能get到對方的點,以及接住對方拋出的梗。梁思成本身的硬件和軟件條件又是一等一的厲害,不善言辭卻具有不動聲色的幽默感,興趣廣泛且樣樣都能出類拔萃,而林徽因的秀美靈動,氣質和見識都讓梁思成欣賞著迷。他們的結合就是現在人所說的那種勢均力敵的“好”。 家里也對他們有了安排,等梁思成從清華學堂畢業后,就讓這兩位年輕人一同去美國留學。說來也巧,梁思成起初選擇建筑作為終生的事業還是受了林徽因的啟發,徽因說以后準備學習建筑,思成反問道:是house還是building?徽因說:應該是architecture。因為一些變故,直到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才前往美國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開啟了人生新的篇章。由于建筑系只招收男生,于是林徽因該報了美術系,開始了如饑似渴的學習,尤其是梁思成,忘我學習到甚至有些忽略林徽因。作為女孩子的林徽因是有些不忿的,但她更多的是理解。 時局動亂,在美國收到了林父去世的消息,思成放下一切陪伴徽因,減輕她的痛苦。愛,不僅僅是花前月下,更是相互扶持。 四年后,他們在畢業之際,先是在加拿大舉行婚禮,踏上了歐洲游的旅途,借著蜜月之旅訪問各國建筑,結束后回國。梁思成在東北大學任教,1928年金秋東北大學首屆建筑系招收了一批學生,梁思成任系主任和講師,林徽因擔任建筑系專業英語課和美術裝飾史課的教師。那時候的東北,外有日本人虎視眈眈,內有各路土匪晝伏夜出,時局并不太平。1928——1931年,在東北大學,夫婦二人給中國的建筑業正規化的開啟做出了貢獻,在這里他們經歷了遠在北京的父親梁啟超的去世以及第一個孩子梁再冰的誕生。 回到北京后,梁思成應聘到朱啟鈴先生任社長的“中國營造學社”任職,專門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民間學術機構,思成擔任學社法式部主任,徽因被聘為學社的校理。工作安定后,他們在北京總布胡同租了一個四合院,與他們比鄰而居的是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金岳霖。1931年夏天,思成送患有肺病的徽因到香山養病,他們住在雙清別墅,思成在學社不忙時就上山來陪徽因,城里的老金、沈從文和徐志摩等不時結伴上山探訪徽因。從1932年到1937年僅6年間,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跡遍及河北、陜西、山西等地,他們測繪整理了200多組分布于各地的建筑群,完全測繪圖稿1898張,留下了一套研究中國建筑的科學完備的稀世珍寶。期間悲喜交加的是經歷了徐志摩的意外出事,生下了第二個孩子梁從誡。總體來講,這段日子還算安穩。 抗戰爆發后,林徽因平靜的生活被打破,在顛沛流離和病痛折磨中度過了許多年。1937年,北平淪陷后,林徽因在病中和家人一起倉皇逃離北京,經過湘西到昆明,天知道他們經歷了什么? 1938年,他們在長沙。經歷千難萬險逃后到昆明,缺吃少穿,為生計發愁,1938年1月到1940年11月,梁思成與林徽因在云南昆明近三年時光留下的足跡。他們戰亂和貧困下,仍然讓捉襟見肘的生活開出一朵花兒來,他們為自己設計并建造了一座住宅——龍頭村故居。 1941年,林徽因一家搬到了四川宜賓附近的一個偏遠山村——李莊。從那時起,林徽因就經常發燒臥床,再沒有享受過健康人的快樂,梁思成為了給她打針,甚至學會了靜脈注射。 在貧病交加的情況下,林徽因仍在病榻上堅持工作,用了幾年時間,幫助梁思成反復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國建筑史》這部重要著作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圖解中國建筑史》,初步實現了他們早在學生時代就已懷有的學術夙愿。然而,她取得的每一項成績,都是以健康為代價的。 1945年,抗戰終于勝利,在林徽因離開李莊時,醫生診斷她的生命大概只剩下5年。接下來幾年,她拖著病痛的身體參加了首都城市規劃工作,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反對拆毀城墻、城樓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她還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設計國徽圖案,這是林徽因最光榮的任務。 1955年3月,林徽因耗盡了最后一點氣力,帶著許多她未完成的心愿離開了人世,享年51歲。死前,她要求見一見梁思成,稱有話要對他說。護士說:“夜深了,有什么話明天再說吧。”而徽因并沒有等到“明天”。 后面的故事,有心理潔癖的人們會覺得略微遺憾,梁思成和林洙走到了一起,晚年有了另一個女人,一度遭到了眾叛親離的境遇。這里筆者想說,都是吃五谷雜糧的人,就不要太苛刻了吧。至于他們倆,就是另一個故事了,按下不表。 梁思成和林徽因,回溯他們的相伴的短短27年,恍惚覺得那是很長很長的一生,經歷了異國求學、戰爭紛亂、身體病痛、社會變革等。而這個過程中,林徽因在梁思成心中是不可替代的,他曾在所著書的前言中寫到,“我要感謝我的妻子、同事和舊日的同窗林徽因,二十多年來,她在我們共同事業中不懈的貢獻著力量,沒有她的合作與啟迪,無論是本書的撰寫,還是我對中國建筑的任何一項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完成的”。 你看啊,他們是夫妻、同事、同窗,多重身份加于一身,什么勢均力敵的結合,什么氣質和技巧的平衡,什么罕有的奇跡的配合……甚至今天的soulmate說辭,用在梁思成和林徽因身上,都恰如其分。 從看完《林徽因傳》到今天,斷斷續續一周時間,言盡于此。題外話,時至今日,才是微微懂得,為什么要看傳記,而且要趁早。 |
|||||
校園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