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了凡四訓讀后感2000字 | |||||
作者:佚名 校園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4/13 ![]() |
|||||
了凡四訓讀后感2000字: 《了凡四訓》原名叫《訓子文》,本是袁了凡為教育子孫后代,所寫的文章,不曾想,義理深刻,名流千古,文中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個篇章分別進行講述,簡言之,立命之學講的是人的一生究竟該怎么度過,我想這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是聽天由命、隨波逐流?還是拼搏奮斗、自立自強?還是完善自我、順其自然? 我想袁先生更多表達的是一種把握現在,“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昨天已經過去,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已經成為了你人生的一部分,我們不必要對往日的遺憾而終日懊悔,也不能滿足于曾經的輝煌,驕傲自滿,不思進取,而是要活在當下,把握現在,順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永遠保持一個善良謙卑之心。“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見賢思齊,見不賢自內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這一句可謂單頭棒喝,如夢初醒,天下這么大,不缺高智商的人,不缺有才華橫溢的人,但缺的是靜心修德,兢兢業業做事的人,即我們現在所稱道的“工匠精神”。 改過之法一篇所講的是怎么樣修正自己的錯誤,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即使圣賢,難道就沒有犯錯的時候了嗎?我覺得人的一生,難免會犯一些錯誤,關鍵在于我們如何面對過失,如何處理過失,如何避免過失。袁先生給了我們如何面對過失以及如何處理、避免過失的答案,“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須發勇心。”“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發恥心就是說要有悔過改正之心,知恥而后勇,發畏心是說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父母,敬畏老師兄長,敬畏妻子等等,發勇心是說要又勇敢之心,敢于面對自己的錯誤,敢作敢當,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反思我自己,我覺得我也有做錯的地方,我也會有懊悔的時候。一個人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知道自己在犯錯,沒有勇氣去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是我們深入學習《了家四訓》的意義所在。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善”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人心向善,善有善報,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又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深入人心。但袁先生在《了凡四訓》“積善之方篇”中明確提出了積善的不同類型,如“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正如事物發展既有其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讀后感.普遍性提示的是其基本矛盾、基本特點,同為行善即為其基本特點;特殊性反映了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行善的動機不同,效果不一樣,此為其特殊性。《論語》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行善也同其理,只有樂于行善、發自肺腑、不求目的、自然流露之善,才是真善美。否則“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善有大小之別,“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茍在一身,雖多亦小。”“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反映的都是為國為民的大善。我想作為一名醫生,我能做的就是救死扶傷,努力提高的專業技術,為病人解除痛苦,同時為中醫藥的傳承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這也是一種善的體現。 《了家四訓》同時還指出為人處世之道,“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在工作生活中,不要因為自己的能力比別人強,就到處壓制同事;不要用自己行善的標準去要求其他人也按自己的標準去行善;不要看見別人犯錯了,就幸災樂禍,要時刻保持謙虛學習態度,虛懷若谷,寬以待人,這樣才會不得罪人,才能團結他人。這是一種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體現。所以古人常常講“吃虧是福”,吃的是眼前虧,受的是今后福。“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這是教育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要常懷感恩之心,謙虛之心,行善之心。 縱觀《了凡四訓》一書,充滿了智慧、仁愛之光,諄諄教誨,發人深思,給我們未來指明的方向,這一生,我們究竟該怎么度過,我想四個篇章的標題已經點名了主題,要立生命、常思過、多積善、懂謙德。作者:遠志 |
|||||
校園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