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過一碗溫暖紅塵》讀后感心得體會:
這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初看封面以為是一碗雞湯,翻看目錄甚是歡喜,各種吃食收入眼底,馬鈴薯、韭菜花、豆腐干絲、手把肉、鱖魚等各種美食應有盡有,葷素搭配,湯汁飲品、糕點小吃種類之多,你不要以為這是一本講述美食的書,更不要將其看成菜譜,因為這文字遠比菜肴更有味道,更令人垂涎欲滴,他在《吃食和文學》一文中說:“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還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讀過汪先生的文章的人大多都知道,汪老是一個十分有趣并熱愛生活的人,他善于觀察生活,更善于琢磨生活,他曾寫過的一本散文集《人活著應該找點樂子》中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詳盡地展現了一代“生活家”的精神世界與生活志趣。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本書則收錄了汪先生有關談吃的那些事兒,汪老不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地道的美食家,連最不起眼的豆腐,在他的筆下變得不一樣,汪曾祺吃出了“豆腐文化”,寫成了極致文章。他寫的美食文章實在、生動、明快,能讓讀者很快入境,不知不覺“品”出美味,你的味蕾會不受控制地被他的筆墨所調和,時而清新爽口,時而淳樸細膩,令人口齒生香。
書中寫到:“豆腐最簡便的吃法便是拌。買回來就能拌,或入開水鍋略燙,去豆腥氣”。這話怎么這么熟悉又親切,仔細回想,我老爸也這么吃,他最愛吃的就是豆腐,小時候記憶里,清晨聽著賣豆腐的吆喝聲,老爸便穿衣起床,買回一塊豆腐,放點韭菜花醬或是醬油,幾口下去,讀后感.便掀起了光盤行動,豆腐水喝光了,看著爸爸吃得那么香,我也跟著吃,不知不覺也愛上了這一口兒,經常和爸爸搶著吃,比誰吃得快,我幾乎連盤里的豆腐水都喝光了,那時的豆腐水都是甜滋滋的,說起豆腐,東北的豆腐是最好吃的,無論是生豆腐、燉豆腐、溜豆腐還是凍豆腐都好吃,大學那會兒,自創了一個“耗油拌豆腐”,這吃法令南方的小伙伴驚呆了,他們認為我在吃生的東西,之后的幾次看我吃的如此津津有味,便也與我要來嘗嘗,從此也和我一起吃起了耗油拌豆腐,不知汪老有沒有唱過這種吃法呢?現在回想起來,豆腐帶給我的樂趣還真不少。
汪曾祺不但品嘗,也是一位燒豆腐的“大廚”。他說,燒豆腐里的翹楚是麻婆豆腐,做麻婆豆腐的要領是:一要油多;二要用牛肉末;三是要用剁碎的郫縣豆瓣;四是要用文火,將湯汁漸漸收入豆腐后起鍋;五是起鍋時一定要撒一層四川“大紅袍”花椒末,用山西、河北花椒,味道即差;六是盛出就吃。如果正在喝酒說話,應該把說話的嘴騰出來。麻婆豆腐必須是:麻、辣、燙。——汪曾祺《豆腐》
無論是家常小食,還是地方風味,甚至于生活中最平淡無奇的一碗熱湯,在他的筆下都填了一分文化意蘊,多了一筆閑情雅致,鐵凝曾說:“汪老帶給文壇溫暖、快樂和不凡的趣味,讀他的文字,你會快樂地笑出聲。”汪曾祺一生經歷了無數苦難和挫折,受過各種不公正待遇,盡管如此,汪曾祺始終保持平,靜曠達的心態,并且創造了積極樂觀詩意的文學人生。賈平凹在一首詩中這樣評價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梁文道說他:像一碗白粥,熬得更好。關于汪曾祺的評價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而我更認為他是一位懂生活、會生活、愛生活、有著煙火味兒的作家。作者:初二語文組朱昱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