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制堿的故事 | |||||
作者:佚名 校園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4/26 ![]() |
|||||
制堿的故事1911年是侯德榜剛入清華學堂的第一年(也是最后一年,因為入學成績特優,他只需要在清華學一年就可以去美國留學)。入學之前,他在符離集(出燒雞的地方)鐵路上工作了三年,1910年考上的清華,1911年去的。沒辦法,他家窮,侯家世代務農,他爺爺出于為未來的期望,給他取了這個名字。大家都知道“富清華、窮北大”那時候清華學堂的人還是比較看不起這個比較窮而且大一點的插班生的,別人可是在這個英文授課的學校里學了好多年了(清華學堂學制十年,第十年正常畢業就可以直接留學美國)。在第一個學期的期末考試之后,再沒有看不起他了。就在這次考試上,他拿了十個滿分。1913年,他去了MIT學化學。 河里在討論皮革,其實最早的化學家頗有學制革出身的。劉楚青便是,侯德榜也學過制革,原因很簡單,看到中國的原料就這么白白溜走,別人拿走錢就這么簡單,心有不甘。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論文就是制革,而不是制堿。 侯德榜小時候家境非常貧寒,對那段日子他從未忘過。幼年家貧不能上學,就在私塾外面聽。他天資甚高,學堂里面還沒記住,他在外面過耳不忘,被教書先生視為奇才,原意免費收他這個學生。同樣的故事還有一個人,是邢其毅的父親刑端。我是在查邢其毅這個貴陽人和蔡智誠這個老鄉的關系中了解到這段軼事的。邢其毅和蔡智誠沒什么關系。因為刑端家貧且務農出身、屬于寒門士子,二十一歲即中進士離開了貴州入翰林院(最后一批)并再沒有回去過,這時候邢其毅最多剛出生。回到侯德榜上來,他徹底突破了蘇爾維法的秘密之后,用英文寫了《制堿工業》這本書,書的封面上,就是一個在南方稻田里,留著長辮子,腳蹬水車,手捧書本的英俊少年。這本書把蘇爾維法從原理到工藝再到設備以及參數的設置寫了個底掉,從此中國人,把原來一盎司黃金一磅的純堿做成了白菜價。如果這是山寨貨,那么我希望中國這樣的山寨貨越多越好。 干化學和化工實際上是兩個方向,化學要考慮的這個東西能不能做出來,化工要考慮的就多多了。比如能不能做大、做大了安不安全、成本合適不、哪條路線最合適、外交也要懂、經濟也要懂、機械也要懂、建筑也要懂、煩也要煩死了。 說道侯德榜,那不可能不說“侯氏制堿法”。侯氏制堿法怎么來的呢?和我們的很多技術一樣,被別人卡脖子逼出來的。 最早的純堿,是英國人的蘇爾維法在中國賣,因為只有一家,他可以隨意定價。前面說了,最高的時候一盎司黃金一磅純堿。這簡直就是把純堿當銀子賣。1924年永利開車,把純堿做成了普通原料。當時第一次開車,出來的純堿竟然是紅的,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基本失敗了。不過學化學的人,最重要的就是從一閃而過的現象去探求本質。他意識到紅色必定來源于設備中的鐵,而中國人的原料純度太高了,不像英國人用的那么差。于是他就在原料里面添加了一點點雜質(大家猜猜是什么?),雪白的純堿便出來了。后來,他把這個秘密給了印度阿三,就是那個非常NB的塔塔集團。這個故事后面講。他還去過南非,大家逼問一下橡樹村,看看有沒有故事。 蘇爾維法對食鹽的用量很大,產生的氯化鈣又很多,氯化鈣還沒什么用處。開始的時候永利在南京,靠著長江和浙江的鹽場,而且鹽場用的多是范旭東(永利老板)的技術,這個缺點不明顯。抗戰以后,到了西南,就不行了。這里是井鹽,比海鹽貴多了,產量也跟不上要求。這時候德國人搞出了察安法,效率要高得多。于是當時范旭東派侯德榜帶了一個團去德國商討引進察安法的事情。沒想到德國人連門都不想讓他們進,并且提出生產的純堿不能在“滿洲國”銷售。不讓進門還沒什么,這個銷售要求太欺負人了。代表團立刻離開德國,去了美國,手里只有兩份專利說明書。侯氏制堿法的發明,就這樣侯德榜在美國研究,手下人在香港做實驗,另外的人在上海(租界)搞中試,靠著戰爭時期的通信,一點一點數百次的失敗換來的。 |
|||||
校園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