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邏輯》讀后感600字:
花了20多個小時讀完了本書,做了150多條筆記,加上查閱歷史資料、溫習曾學過的經濟學理論,差不多用去50個小時,過程很累,卻值得。
改革開放的過程,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就是在產權改革、土地改革、貨幣改革等方面進行系統性糾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用了較優的制度、政策組合,所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回頭看覺得輕松,但實際上可謂篳路藍縷、一路艱辛。有兩個極具“特色”的邏輯需要銘記:一是“改革是逼出來的”,這是最基本的經驗,順風順水的時候說改革,多半是口號,不容易有行動。二是“事后承認主義”,這是萬里副總理當年講的,改革經驗絕大多數來自地方,中央主要負責立法承認,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
書中主要篇幅用于總結經驗,“中國做對了什么”,介紹成功經驗是會讓所有人開心的事情,但不要忘了這是一個競爭的世界,弗里德曼曾說:“任何公司獲得較高的利潤,等于給天下的英雄豪杰發出了邀請函”,目前來看,中國經濟的邀請函已經發出去了,天下英雄要么已經來了(美國和他的朋友們),要么正在來的路上(印度、越南等),更激烈或者說是更殘酷的競爭將無可避免。
因此個人認為后面篇幅中對“中國還需要做對什么”的描述,才是更值得看的內容。很感謝作者的睿智與敢言,讓我們看到了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未來會怎樣呢?作者很喜歡科斯,把改革總結為交易成本學說在國家層面的偉大實踐,很有道理,那“交易成本”可以繼續作為觀察未來改革成果的一個參考。從現狀來看,表象上的資源、人力等成本上漲已是必然,要維持低的交易成本或繼續降低交易成本,保持增長的能力,必然只有改革才能達到這樣的功效,作者的朋友,同樣為經濟學家的汪丁丁,在跋中寫得就比較直接了:“妨礙中國經濟繼續增長的關鍵環節將主要是政治的而不再主要是經濟的。”
但未來到底會怎樣,草民也不知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