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閱讀《訪古尋城》讀后感20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6/8 ![]() |
|||||
閱讀《訪古尋城》讀后感2000字: 5月,有幸與唐克揚博士見面,就新書《訪古尋城》展開一場關于空間與時間的對線日,哈佛博士唐克揚先生攜其新書《訪古尋城》來到中山與我們見面。 為了配合岐城活化社籌辦本次新書分享會,我購買了唐克揚老師的《訪古尋城》、《設計學院的故事》以及《美術館十講》,并希望通過初步的瀏覽來了解作者的志趣。 打開書本的目錄,發現這本書要講的是12座古城的故事(這12座古城我居然一座都沒去過……),完了,看來這樣的接觸無法達到預想的深度。我只好硬著頭皮一篇一篇地看下去,然后發現作者具有很高的文學造詣,將晦澀難懂的城市建設語言又轉化為了優美華麗的藝術化語言,令人讀來親切又帶有美感。 “至于古翟[zhái]泉的所在,已是一片實實在在的茫茫的麥田。漫步在田間壟頭,我按捺不住地想,昔日水道的痕跡不至于一掃而空吧?畢竟,‘谷水又東流’,曾經有過那么長的時日,文明的堆積層往往總有數米的深度,總該留下點石崇[chóng]、綠珠的遺物。或許,他們還埋藏在被深耕過的泥土下面,一年一度,和莊稼一起散發成熟復又衰朽的氣息! “一面是‘風景不殊’,一面卻又是‘風景不復’。眼中是沒有了,無可挽回了。現在,全看你有沒有從‘彼’到‘此’的心會,若有,或還可以在時光里接續這綿延不絕的流水。” 我心中感嘆,雖然我跟唐老師中間可能差了好多個諸葛亮的學術差距,雖然我對書中的12座城市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由于這些已經衰落不見的景點很可能無跡可尋,我也不太可能專程而至,但是那一份對歷史的喜愛和憐惜之心是共通的啊。在面對衰朽和破敗的老僑房時,我的心情何嘗又不是這樣? 于是我對這本書有了一個新的定位,它并不是一本能夠拿著來實踐建筑和古城活化的書籍,也不是一本旅游指南,它更多的是一本摻雜了唐克揚課題研究的經歷、足跡以及他感悟的綜合體。書里面引用了唐克揚的實地調研、文獻閱讀以及理論建構的某些成果,是我們全方位去解讀一個城市的新的心路與模式。 在這里不得不補充介紹一下唐克揚的學術背景,他工科本科、比較文學碩士,后又在哈佛修讀了建筑設計博士,因此,工、文、理三種不同的學科下,他不斷調整個人的求學目標,期待可以通過不同的學科經歷來抵達個人的專業追求。因為我也是曾經歷了文轉理的轉折,讀后感于是我曾好奇地問他,為什么在選擇專業上有這么大的跨越?他回答道,在他研讀中國文學史籍的學術經歷中,他認識到了解一座城市的過去的重要性;而后他修讀建筑設計時,又重新學會怎樣在城市歷史的基礎上去重新構建城市的未來,“我喜歡設計,所以我后來想嘗試一下學習設計是怎樣的感覺。” 雖然他后來從事的職業跟設計沾邊但并非完全類似,從校園走到職場也讓他有了新的看法,但目前的他,可以說是非常自由了,他的頭銜包括了:哈佛設計學博士、著名建筑師、策展人、建筑與城市研究者、寫作者、藝術評論家、城市研究和博物館研究專家…… 我們也嘗試從更現實的角度提問他關于“活化”的想法。他說道:“傳統的東西它就是封閉的,現代它要求開放,要求開倘空間和公共空間,因此傳統和現代就是矛盾的,這是無法避免的。你要想辦法去融合它,但它無法根本解決。” 唐老師博聞強識、風趣幽默的談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意識到,通過一本書去認識作者太過局限,深入的交流使我們了解到唐老師人如其文,既文雅又豁達,既通俗又深刻。而且《訪古尋城》書中所能照面的唐老師并非全部,現實中他的觀察與思考遠不止12座古城所能覆蓋(以上文字也發表于《中山日報》2019年5月25日A6版)。 然后在分享會上,唐克揚給我們帶來了“空間x時間:漫步在歷史的風景中”的主題演講。他播出洛陽、泉州、京都等城市的實景照片引入了思考:為什么這里是歷史而那里不是?歷史應該以什么時間為界限?何謂城市?他指出,我們所看得見的歷史,很多時候并不如歷史文獻描述得那么華麗,它看起來更像鄉村,但是我們仍要學會欣賞它們,“用碎片構造空間”。 他講述較多引用洛陽與深圳的案例,因為洛陽是古城衰敗的典型,而深圳是他目前生活的城市。他感覺“(城市)它擁有過什么,它曾經擁有過什么(變成了過去時態)”這件事刺激到他,給了他“脫離了生活的語境之后,不再是活的東西”的啟發。 因此,他也很慶幸認識到岐城活化這個團隊,因為我們彼此都在城市“活化”的領域從事一線的工作。他也表示沒想到這類關于歷史的話題在中山這樣的地方能夠得到那么多人的關注(以上部分文字亦發表于“中山市岐城活化社”公眾號中)。 最后,誠意推薦唐克揚出版的書籍,我也會在后來的日子把他的其他著作研讀一翻,向他學習。當然,在他所構建的“自洽體系”中,我們意識到,唯有堅持去做、去回應到真實的議題,才能找到解決的辦法呢。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