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讀《活法》有感30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6/8 ![]() |
|||||
讀《活法》有感3000字遙知稻盛和夫先生十年有余,但愧于俗事繁忙,納學不專,故未能對稻盛君的思維哲學及操作體系進行深入的學習與理解,當然也就更無從談起踐行與應用。逢祖國七十華誕之機,承冥冥注定之緣,吾受友人之循循善誘,加入南寧盛和塾,在金秋十月與新塾生群的塾友開始學習的第一站——《活法》的系統學習。 通過月余的學習,愧疚之感日劇增加:一愧,作為一個比稻盛君擁有更多青春活力的年輕人卻未能做到認真嚴謹地面對每天的時間、工作與人生。二愧,為世俗金錢所蒙蔽,逐漸遺失初心,失去維度與高遠。三愧,靈魂日趨平凡,心性已現浮躁,生活與工作的幸福感日趨下降,人生之路云霧迷茫。四愧,在乎所得,不計所失。未能給予周遭之事、物、人以更多幫助與意義,沉淪于業績增長、勝敗之果等短期利害。五愧,人生磨礪帶來圓融變通,經驗提升,然失去深度思考及沉淀,遺忘賴以精進之原則,漸感靈魂空虛,信仰缺失。 “五愧在前”,尚不能泰然,故不敢妄論領悟,僅可言理解。吾懷忐忑愧疚之心,縱拙筆寫下幾點對《活法》提煉性的理解,望師長、前輩、塾友予以修正,指點。 1、序言部分(精神指引,開篇設問) 該部分稻盛君在開篇完成了概念論的精神指引:提出成功的理由即為擁有單純卻有力的指針,就是正確的做人準則。此話引起了我的強烈共鳴,因為高中時代閑來無事,借看同桌安妮寶貝之小說,曾被一句話吸引并沿用多年:單純而有力的夢想才可以走得更遠!稻盛君提到:作為人,應區分什么是正確什么是錯誤!吾感他想表達并非狹義的對錯,因為有時對錯沒有標準,而善惡是非卻有原則與立場,所以他的對錯應該說的是不違背倫理道德,自然規律和生而為人的基本原則。方向已明,框架已清,這就是序言應該給予讀者的指引。 2、第一章實現理想(駕馭宏觀,提出結構) 稻盛君在序言中提到的指針即是他的人生哲學。哲學之所以被稱之為哲學就是擁有邏輯與體系,吾從個人角度梳理了該章節表達的理論邏輯體系: 。1)改變思維方式,人生將180度轉彎(腦) 稻盛君首先提到思維決定成敗的根源要點,然后將哲學與人生的關系推導為兩個可視化公式: 、谌松すぷ鞯慕Y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第一公式的結論為先天性格可以在哲學加持下變為更高尚的人格,性格對于大部分人來說也許是固定量,但是哲學是我們可以操控的可變量,繼而說明人的人格可由人自行影響及控制。第二個公式說明人生或工作的結果最終要取決的就是思維方式,因為能力和熱情任何人都為正數,也就是說前兩者即便分數不高,也不至讓結果淪為負值,可是思維方式則可為負數,所以結果控制的基礎關鍵就在思維方式。 (2)心態決定命運(心) 心態泛指人類面對人、事、物的心理活動狀態,該活動狀態可能影響人類的判斷和計劃制定,進而影響結果與人生,心態的能量來源于思維方式,穩定來源于經驗和人生閱歷的加持。思高則豁達,見深則穩定。 。3)只有主動追求的東西才能可能到手(意) 笛卡爾曾經說過“我思故我在!”,但我們又為什么會思考呢?因為有到達某種目標的意愿。愿望的種子是強大的,是一切偉大行動開始的基本要素,因為它催生出了力量,催生出了打破規則的魄力,當然三要素中的熱情也是由它迸發。 (4)將要實現的狀態以“彩色”在頭腦中呈現(境) 通過將目標及實現過程在腦中意境化變為現實,有助于強化目標清晰程度以及改善實現過程的邏輯性,從而在能量和操作上更好的推動目標實現。 (5)人生要時時“有意注意”,持續努力(技) 對于細節的把握,有目的性的學習及謹慎,保障了目標的實現,并且保證了過程中的深入和踏實。細節決定成敗,過程成就結果。 腦——心——意——境——技,實現理想的夢幻五重奏。 3、第二章從原理原則出發考慮問題(總結規律,提出模式) 。1)僅僅是知道不行,貫徹落實才有意義(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重在落實。大多數人明白道理,清楚邊界為何卻又沒有踐行并且陷入深淵?實踐及落實是通往結果的唯一通道,堅持準則,永不踐踏才是不入邪道的線)傾聽工作現場的神靈之聲(實踐學習) 體驗重于知識,“知”無法代替“會”。盲目迷信原理的學習以及思維的提升而不去切身的工作中實踐,將無法真正領悟法則與自然的線)“喜歡”燃起熱情(創造循環) 可燃、自燃、不燃的根本差異還是在于物質本身的屬性,人也亦然。形成良好的工作情緒循環才可保證自信的建立,以及長期性能量的存續。 (4)摒棄私利,復雜問題簡單化(大道求同) 擺脫“私心、利己心”的束縛,走出利害的零和游戲怪圈,才能更真實看待事物和人,作出最為正確的判斷,并與更多人一道建立共同的愿景,為保障實現目標創造更好的條件。 知行合——實踐學習——創造循環——大道求同,操作規律的四技法。 4、第三章以利他之心度人(道德取向,保障前行) (1)天堂地獄之分由心態決定 心之取向,決定族群之氛圍。雖不能一定使他人利他,但可使己為榜樣。利他精神的傳播,利于小組織的心態、氛圍改善,更利于大團體的未來發展。 。2)托缽化緣邂逅人心之美 用利他之心獲得內心滿足,獲取深切、純凈、極致的幸福感。這種滿足高于經濟效益帶來的滿足,并足以支持我們在挫折與困難中前行。 (3)利他是經商的起點和終點 商業本就是雙向滿足的形態關系,利他并不是吃虧或者讓利,而是更好的達到這種平衡,并幫助商業進程按照符合規律及倫理的方向發展,避免罪惡和危害的發生。 。4)日本的富國有德和人格教育 德行是人的健康成長之本,也是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之基,道德的淪喪將使所有的努力用扭曲的方式展現。做事先做人,學藝先學德的道理也與之一致。 5、第四章磨練靈魂、提升心智(心智提升,持續發展) 。1)對領導的要求是德重于才 領導的最重要作用就是表率和總控,無論哪種作用都需要道德作為支撐。如果有才無德,便會為未來埋下可怕的失敗之種,使得整個組織背負無法估量的災難性結果。 (2)磨練心智的“六項精進” 付出多于別人、保持謙虛狀態、堅持每日反省、感謝過往周遭、盡力積善利他、拋卻感性煩惱。 6、第五章與宇宙潮流協調(因勢利導、尊重自然) 種因得果,故為了完成理想應該重在落實,保持思維、熱情、心態等方向的正確,不相信任何不勞而獲。同時敬畏自然法則及規律,不在任何時候違背道德及倫理,將自律作為提升修為的終極法寶。 災難的形成具有必然的邏輯關系,控制永遠大于處置。我們不能保證所有的行為都沒有過失,但起碼可以盡可能做到用提升心性的辦法,盡可能加以避免。作者:羅旭亞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