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讀汪曾祺《人間滋味》有感15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6/8 ![]() |
|||||
記憶中的味道——讀汪曾祺《人間滋味》有感1500字: 泰州這個水鄉小城,科技發展與歷史文化相交融的地方。魚米之鄉,自然多美食,那些都是我記憶中的味道。 懷著澎湃的心情,讀完了《人間滋味》這本書,我品味到了汪曾祺老家高郵特有的水鄉美食文化,也想寫一寫我的家鄉泰州特有的美食味道。 我今天要寫的是豆腐。中國老百姓有個讓人驚嘆的絕活不是別的,就是制作豆腐。汪曾祺在《人間滋味》這本書里有一篇文章《豆腐》中寫到了許許多多帶有各地特色文化的豆腐。“豆腐點得比較老的,為‘北豆腐’。點得比較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即為‘豆腐腦’,比豆腐腦稍老一點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比豆腐腦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 我曾去豆腐攤上“抓過”豆腐,有五毛一塊,一元一塊的,卷在白布層中壓成大張的薄片為豆腐片,再壓緊而更薄的是百頁,豆漿鍋的表面凝結的一層薄皮,撩起晾干是為‘豆腐皮’,又叫‘漿皮’,各式各樣的豆腐,無其不有。 比起《人間滋味》當中眾多的豆腐吃法,我最愛家鄉吃法的拌豆腐,這是豆腐中最簡便的吃法,也是我們蘇中水鄉一帶的特色涼拌菜。這豆腐可以買回來就拌,也可以按照書中的介紹或入開水中略燙,去豆腥氣。同樣,用香椿頭來拌豆腐是最香了,每年初春時節,街上就會有農人提著滿籃的香椿頭來賣,那都是剛從香椿樹上摘下的芽葉未舒,顏色紫赤,買回家清洗干凈用開水燙,切碎去除多余水分后與豆腐拌之,撒上精鹽、味精、白糖、胡椒粉,講究者可以下幾滴香油,只見那香椿頭轉為碧綠。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汪曾祺也如此評價道。這香椿頭只賣得數日,過此后便不再鮮嫩。我還愛食松花蛋(泰州人叫‘變蛋’)拌豆腐,這同樣是拌豆腐的精品,易做又好吃,永遠是我記憶中的味道。 經過處理的豆腐則更有一番韻味,《人間滋味》上提到四川極富盛名的麻婆豆腐、胖頭魚燒豆腐、長沙大宮殿毛主席常吃的黑豆腐、安徽西遞宏村的毛豆腐。 我記憶中還是家鄉的臭豆腐(泰州人叫‘臭干’)最好吃,‘臭干’有油炸的、有鐵板煎的、有油炸后回鍋燒的(泰州人叫‘回爐干’)。塊塊三角形狀的生干子下油鍋一炸,可嫩可老用竹簽串起來,澆上紅彤彤的水辣椒,又香又臭真好吃的是油炸干;鐵板煎的干子也毫不遜色,小方塊生干子一塊一塊布滿在鐵板之上,熱鍋溫油兩面煎,只待干子稍結薄殼表面發皺,撒上椒鹽和紅辣椒粉即可鏟出,像極了虎皮用竹簽串成一串一串的;而回爐干則是將油炸好的熟干子連同海帶絲、黃豆芽等配菜用清水或雜骨湯下鍋煮軟后盛入碗中,用剪刀剪成小塊加入配菜,最后澆上特制的紅色辣椒水。我雖在外地上學,可每到周末回家總要吃上幾口滿足味蕾,這就是我記憶中的味道。 還有那極富泰州味道的燙干絲和煮干絲,也是泰州早茶里的一道名吃,還上了央視《舌尖上的中國》欄目呢。燙干絲和煮干絲也是用豆腐做的,只是其操作過程比較復雜。前一天下午就得將大而厚的硬干子,用刀剽成一層層薄片再切成長細絲,用加些食用堿的開水反復浸泡過夜;讀后感第二天早晨用溫開水清過二至三遍后抓成一盤盤,再配上炒熟去皮的花生米、姜絲、肴肉絲、青紅椒丁、香菜末以及各種調料拌之。煮干絲,即用當天早晨清過水的干絲,配以肴肉片、大蝦、竹筍片等,用母雞高湯大煮,起鍋前放些青菜心,再撒少許胡椒粉后盛入碗中,其味道極鮮。這些都是我記憶中永恒的味道。 汪曾祺還在這本文集中寫道:“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雨,有時是會引起人一點淡淡的鄉愁的。”是啊,家鄉的美食,記憶中的味道,寫著寫著真就引起了濃濃的鄉愁,每周回家一次才能嘗上幾口。汪老又何嘗不是呢?《人間滋味》看似寫的是家鄉美食,其實只是汪老對故鄉味道的小小回憶,卻早已觸動心弦。 四海八方的豆腐又怎比得上家鄉的一寸豆腐,因為,那是我記憶中的味道啊!作者:陳可馨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