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讀《余燼》讀后感15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7/4 ![]() |
|||||
天堂與地獄的門口——讀《余燼》讀后感1500字: 就像小說《余燼》的開頭寫的那樣。《余燼》是一個許多人都聽過的故事。瘸老大與瞎老三合伙開了一間雜貨鋪。過著衣食無憂的小康生活。不幸的是,天降大火,雜貨鋪被付之一炬。不幸中的萬幸是,瘸老大緊急中跳上瞎老三的背,指揮著瞎老三馱著他闖出火海,兄弟倆撿回一條命。此時,朱西甯將事件推向了絕境,在極端環境下考驗人性。 在逃出火場時,瞎老三藏起一張存折,瘸老大搶出兩個賬本,原本將這些錢合到一處,還能重開買賣,但兩個人互不知道對方手里有資本,只想著將自己手里的共有財產私吞起來,留待自己日后生活之用。最終,共過富貴與患難的兩兄弟,反目成仇,以死相逼,上演了一場假投河的鬧劇。 這讓我想起另外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有一個使者考察地獄和天堂。 他下到地獄的時候發現,被罰到這里的人,一個個餓得面黃肌瘦,都像餓死鬼一樣,每天非常痛苦。地獄里不給他們吃嗎?不,有吃的,問題是他們手里的勺子太難用了。每個人手里都拿著一把一米長的勺子,盡管勺子里裝滿了食物,但怎么也放不到自己的嘴里。所以,地獄里的人越想吃到東西,內心就越受煎熬,所以形容槁枯,面黃肌瘦。 這個使者又來到了天堂。他看到天堂里每一個人都紅光滿面,精神煥發。他覺得天堂的日子這么好啊。但是他看到一個現象,大吃一驚。天堂里的人吃的食物跟地獄沒什么區別,每個人手里拿的也是一把一米長的勺子。 為什么天堂里的人能夠那么和美歡暢呢?只有一個奧秘,天堂里的人用長把勺子互相喂別人食物,而地獄里的人是用長把勺子往自己的嘴里喂,所以永遠挨餓。 這個故事寫出了天堂與地獄的本質,天堂不是一個富麗堂皇,可以滿足無盡欲望的所在;地獄也不是一個陰森恐怖,滿是酷刑的處所。拿著賬本的瘸老大與拿著存折的瞎老三,就像拿著長柄勺子在天堂與地獄門口徘徊的人。天堂與地獄的鑰匙掌握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手中,這把鑰匙就叫做“自我”。 “自我”是“善”與“惡”的根本,人類所有好的或者壞的品質全部生長在這棵粗壯的枝干上。只要加強“自我”,惡的品質就會生發出來,讀后感例如自私、貪婪、怯懦、虛榮……每一項都是“自我”的加強;只要放棄“自我”,善的品質就會結出累累碩果,例如無私、謙遜、寬容、善良……每一項都是“自我”的拋棄。“自我”一旦被放棄,就會感受到充盈與滿足;“自我”只要被強化,就會感受到欲望與不滿。 “自我”非常隱蔽,它可以被輕易地加強,卻難以被消除。例如,耶穌對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財主進天國是難的。我又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 富有的人,有權利、有地位的人因為身世顯赫,在平時的生活中不斷得被滿足,被尊重,甚至被奉承。在這個過程中,“自我”被不斷地增強了。任何細小的不滿,都被這個強大的“自我”放大了,因此他們不斷地感受到痛苦。 乞丐是無名小卒,受盡饑餓、寒冷、別人的白眼、冷落和嘲諷,在惡劣的環境,他只有更多地感受“無我”,才能生存下去。這也是佛陀讓僧侶乞食修行的原因。 一個罪人比一個學者更容易放下“自我”,因為一個罪人在內心深處覺得他是有罪的,他會懺悔,會覺得他做錯了事,他會想要脫去他做過的錯事,這是一個不斷放棄“自我”的過程,所以佛教中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故。 但是一個學者,一個精于文字、理論與哲學的人,一個博學家,從來不會對自己的學識感到有罪惡感,他反而會覺得很高興,很自豪,這就成了一個加強“自我”的過程。 印第安人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每個人的心里都有兩匹狼,一匹代表溫和、善良、積極等好的品質;一匹代表陰險、狹隘、邪惡等壞的品質。兩匹狼經常打架,最終誰會贏完全取決于喂它們的食物,這種食物就是“無我”與“自我”。“無我”與“自我”同時存在于一個人的身上,任何讓你感到有“自我”的,都是離苦得樂的障礙;任何讓你覺得“無我”的,都是通向終極幸福的道路。作者:秦幻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