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當我遇見一個人》有感800字:
今天我們要推薦的是一本李雪老師的作品《當我遇見一個人》,李雪老師的這本書給我完全不一樣的感受,因為她真的是直擊我的內心。
在我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先去網上查了關于這本書的內容還有書評,褒貶不一的說法讓我對這本書更加感興趣。這本書說的是母嬰關系,而我覺得這反映出的問題或者是建議不僅僅是嬰兒時期的問題,只要是還在父母監護范圍的孩子都適合。當我讀第一遍的時候我就把小時候的記憶代進去,當我讀第二遍的時候我把我自己所接觸過的問題學生代入,我覺得毫不違和,甚至完全符合。
這本書緊緊圍繞“愛和自由”去寫,從孩子的角度去整理所遇到的問題,她跟別的心理學書籍不一樣的地方是不忽略孩子本身的需要,不單從家長的角度出發。其中“限制是偽造的愛”,我真的很認同。孩子表現出的行為背后的想法大部分家長是不愿去想的,因為他們覺得作為父母所經歷的事足以得出正確的觀點,而他們要做的是直接給孩子正確的結論就行,孩子的錯誤想法是沒有必要的。可是這往往忽視了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導致的心理思考過程。
曾經有好幾個學生跟我說過他們想要玩游戲,而他們的媽媽總是不讓,甚至連手機都不讓碰,他們的媽媽越不讓孩子玩,孩子就越想玩,這不單單是逆反心理,這是被限制的孩子的正常反映。后來我跟孩子說如果你成績進步了老師愿意跟你的媽媽談談,讓他把玩游戲作為獎勵。半信半疑的孩子最后還是很興奮的滿口答應,他跟我說他不相信他的媽媽會答應。緊接著,我要求孩子的班主任開了家長會,把情況跟孩子的媽媽做了說明,讓媽媽嘗試讓孩子作為獎勵玩游戲,并讓媽媽主動親口告訴孩子。最后孩子的成績真的有了很大進步,因為他不再在游戲上糾結了,游戲也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使然,是孩子內心的真實需要。隨著孩子成績的不斷進步,自己主動減少了玩游戲時間,
從事老師這個職業以來,我逐漸發現去輔導班補差的孩子在行為習慣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而且一個孩子的成績跟智力的關系沒有想象中那么大。讀完這本書,讓我更加覺得這些孩子的心理需要我們去關注。也許是信任,也許是關注,也許是共振,也許是鼓勵.......當愛和自由同時滿足時,這個孩子的進步是我們想象不到的。作者:迦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