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孫子兵法讀后感——虛實篇:策之料敵料己 | |||||
作者:佚名 校園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4/13 ![]() |
|||||
孫子兵法讀后感——虛實篇:策之料敵料己 這一篇文章主要介紹《孫子兵法》的第六篇“虛實篇”的第一部分,策之(料敵料己)。 策之而知得失之計。意思就是:通過認真分析判斷,以求明了敵人作戰計劃的優劣長短。 要正確判斷敵情,必須以現實為出發點,不能想當然,這是其一;其二,“策之”的目的在于料敵料己,已決定作戰大計。 戰場上兩軍對陣,兵家歷來重視用“策之”術,指揮作戰。 南朝時,陳國將領吳明徹曾率軍討伐北齊,兵逼壽陽。北齊派皮景和前來救援,在離壽春三十里地時,就駐兵不前。 陳國將領不知如何是好,問計于吳明徹。吳明徹道:“兵貴神速。北齊皮景和前來救援,卻又駐兵不前,說明他信息不足,害怕與我軍作戰。” 于是率領陳軍發動進攻,一舉擊垮了北齊援軍,活捉皮景和。這是吳明徹用“策之而知得失之計”,大獲全勝。 “策之”術不僅可以用于兩軍對峙的戰場,對敵軍的兵力、態勢進行分析、籌算,以指導具體的戰役,也可對天下大勢進行“策之”,已制定戰略大計。 春秋初年,齊桓公欲稱霸天下,管仲便運用“策之”法,為他分析天下大勢,周王室雖已失去號令諸侯的能力,但在名義上仍是中原的共主和宗法上的大宗,影響還很大。 而當時戎、狄等部族的入侵,又嚴重地威脅著中原各國的安全,“攘夷”是中原各國的共同心愿。要“攘夷”就要樹立一面中原各國共同擁護的旗幟,那就是“尊王”。 從而為齊國制定了“尊天子以令諸侯,尊華夏以攘四夷”的政治戰略。此后,齊桓公按照管仲制定的戰略,展開了一連串的會盟與征伐。 公元前682年,宋國國君被殺,齊桓公以周莊王的名義,召集宋、陳、蔡、邾四國之君會與北杏。 次年冬,齊桓公與宋、衛、鄭、單等國的君主會盟,這次會盟,是齊桓公霸業的開始。 公元前678年,齊桓公因楚國滅息入蔡,北侵中原之勢甚急,而鄭國此時暗中通好于楚,便遣兵與宋、衛之軍伐鄭,迫使鄭國屈服于齊國。 又隔了十多年,山戎入侵燕國,燕向齊告急,齊遂興師討伐山戎。后又北伐狄戎,穩定了中原四周的形勢。在北破狄戎,團結諸侯的基礎上,齊國開始對楚國作戰。讀后感.公元前656年,齊國會合魯、宋、陳、衛、鄭、曹、許八國之軍,越蔡伐楚,在齊桓公武力威逼下,雙方在昭陵簽了合約,楚確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表示要尊崇王室。 管仲用“策之”術,為齊國制定“尊王攘夷”戰略,使齊桓公實現了稱霸中原、折服諸侯的目的。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致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水因地形而變化其流動方向,用兵要順應敵情變化而克敵制勝。所以,用兵沒有固定的規則,就像水沒有固定的形態一樣,能根據敵情變化而取勝,就稱得上用兵如神了。 在這里,孫子明確地強調用兵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高明的將帥應該根據敵情的變化而機動靈活、隨機應變,這樣才能克敵制勝。 商戰也是如此,市場競爭變化莫測,也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企業要想在多變的市場競爭中取勝,也必須機動靈活,隨機應變,具備正確的應變意識,任何故步自封、墨守成規的做法,最終都將被市場所唾棄。 讀完這篇文章,我覺得與孫子兵法讀后感-謀攻篇(三):知彼知己的“知彼知己”很相似,但是你仔細追究,發現兩者相輔相成,相互聯系。 這篇文章的“策之(料敵料己)”是在知彼知己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對敵人的情勢進行判斷,這才是“策之”的關鍵。作者:浩瀚若煙 |
|||||
校園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