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后感心得體會 | |||||
作者:佚名 校園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4/26 ![]() |
|||||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后感心得體會范文:逸爸對探究事物本源的書籍沒有抵抗力。這本《槍炮、病菌與鋼鐵》就是一本探究人類社會命運本源的社會學巨作。很多讀者看到這本書的題目就感到好奇:槍炮、病菌與鋼鐵?代表著什么? 槍炮、病菌與鋼鐵,是作者賈雷德·戴蒙德挑選出來的三項在16世紀前先進文明所擁有的、但落后文明所沒有的事物。 那么,為什么這三樣我們現代人看起來很普通的東西,造成了不同文明之間的分水嶺呢?這就是戴蒙德教授想在本書中重點探討的問題。 一個看似簡短的問題,本書用了盡500頁的篇幅闡述,讀完后讓逸爸有種久違的酣暢淋漓之感,甚至勝過了讀完另外兩本社會學巨作的感覺(《人類簡史》和《人體的故事》) 寫此書的起念來自戴蒙德的一個政治家朋友,一個新幾內亞人。有個疑問一直縈繞著這位朋友心頭:歐洲人的文明與新幾內亞人的存在很大差異,為什么新幾內亞人的文明落后這么多?為了尋找真正的答案,戴蒙德教授開始到處搜集信息。與此同時,他將這個問題擴展了一下:來自歐亞大陸的民族,尤其是仍然生活在歐洲和東亞的民族,以及移居到北美的民族,控制著世界的財富和權力。為什么財富和權力的分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而不是某種別的方式呢?為什么不是印第安人、非洲人和澳大利亞土著殺害、征服或消滅歐洲人和亞洲人呢? 作者用了十九章內容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論證和總結,邏輯之嚴密,舉例之精當,觀點之震撼,讓人折服。接下來,逸爸把作者的觀點總結一下,盡可能精煉地攤出來。 我們知道,世界近代歷史開啟于大航海時代,也就是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后。后來的故事大家基本都略知一二:西班牙人占領了南美洲,英國人和法國人戰略了北美洲。簡單地說,戰勝美洲大陸土著人的“秘密武器”就是:槍炮、病菌、鋼鐵,當然還有作者補充兩點——文字與政府組織結構。 書中第三章詳細地描述了當時一個西班牙將領皮薩羅,是如何帶領僅僅168名士兵,俘虜了秘魯高原城市卡哈瑪卡中當時新大陸最大、最先進國家的專制君主——阿塔瓦爾帕。保護阿塔瓦爾帕的軍隊人數多達8萬之多。故事具體的細節在此不展開了,歸納皮薩羅軍隊勝利的原因就是:以槍炮、鋼鐵武器和馬匹為基礎的軍事技術;歐亞大陸的傳染流行病;歐洲的航海技術;歐洲國家集中統一的行政組織和文字。 那么,為什么美洲新大陸的土著人沒有歐洲人擁有的優勢呢?答案是糧食生產在美洲大陸落后。我們不禁會問,糧食生產與文明的先進有何關系呢? 我們先來看看糧食生產的好處是什么。首先,糧食生產能夠獲得更多的可消耗的卡路里就意味著會有更多的人。每英畝土地能養活的牧人和農民,一般要比狩獵采集為生的人多10倍到100倍。其次,在飼養馴化動物的人類社會中,牲畜在四個不同的方面養活了更多的人:提供肉類、奶脂、肥料以及拉犁。 因此,糧食生產導致兩個結果:人口稠密以及人口定居。人密了,定居了,導致行政復雜化:國王與官員通過稅收建立剩余糧食儲備,養活了其余專門人材,并有實力建立軍隊。 那是美洲大陸、非洲撒哈拉以南以及澳大利亞土著人在人類進化史中沒有學會種糧食嗎?是這些人比起歐亞大陸的人更笨嗎?戴蒙德教授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回答這個問題,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例子,來證明為什么歐亞大陸的民族糧食生產早于其他大陸。總結起來,是運氣和地理環境的差異所導致,更具體地說,是能被人類馴化的植物和動物的分布不均勻的結果。 糧食生產中,人類有個不可或缺的好伙伴:動物。嚴格地說是,能夠被人類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比如,馬對軍隊的貢獻巨大。西班牙人踏平了南美洲,馬功不可沒。比如,牛對耕地的貢獻等。此外,病毒就是在馴化動物時傳播開來,像天花、麻疹和流行感冒這類傳染病毒,原是動物所感染的十分類似的祖代病菌由于突變而衍生出來的。戴蒙德指出,從馴養的動物那里最后獲得的病菌,在歐洲人對美洲、澳大利亞、南美和太平洋諸島的征服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里要強調的是:馴化了動物的人類本身,在長期與動物相處過程中產生了抗體,那些無法產生抗體的弱者已經在進化過程中被淘汰了。 因此,拉開文明之間差距的根本原因之一的是對大型哺乳動物馴化的成功與否。那么,美洲土著人是沒有想明白這個道理嗎?顯然不是。因為美洲沒有豐富的大型動物可被馴化。作者羅列了我們人類早期最重要的五種大型哺乳動物,全部出現在歐亞大陸(包括北非,北美與撒哈拉以南截然不同),它們是:綿羊,祖先原產西亞與中亞;山羊,祖先在亞洲;牛,祖先分布于歐亞大陸和北美;豬,祖先分布于歐亞大陸和北美;馬,祖先分布于俄羅斯與蒙古。還有9種次要動物,分別是:阿拉伯駱駝、中亞雙峰駱駝、美洲羊駝、驢、馴鹿、水牛、牦牛、巴里牛、白肢野牛。可憐的南美土著人,只有一種動物可以馴化:羊駝。更可憐的是北美、澳大利亞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土著人,一種也沒有。 這樣看來,大自然似乎和美洲大陸開了個玩笑,而特別眷顧歐亞大陸。其實這與每個大陸的地理環境有關。我們再把目光聚焦于農作物身上。當今考古學已經盡可能地全面地展示了不同作物,在不同時期,在不同的地方被人類馴化,具體看下圖。 馴化農作物的時間與馴化的種類都很重要,甚至后者對文明的發展更為重要。在討論這個話題之前,作者用一個章節澄清了一個人們普遍的認知誤區:祖先們必然認為發展農業優于狩獵采集。戴蒙德教授說,到底是種田還是不種田,不同地區的古人的選擇是不同的。換句話說,即便有些地區的古人已經發展了農業,他們可能也不會放棄狩獵采集,比如澳大利亞的土著人幾千年來就愿意用食物與對岸的新幾內亞島上的農民換糧食,而不愿意自己種田。作者得出的結論是:每個大陸上最早一批的農民是不可能有意識地去選擇農業的,因為他們沒有看到過他們的附近有任何別的農民。差不多11000年前最早的菜園的一個作用是,萬一在野生食物供應短缺時提供一個作為預防的食物儲備地。 因此,糧食生產與狩獵,其實是一種競爭關系。不是現代人一廂情愿地認為,古人一旦發現能自己生產糧食,就興奮地拋棄了狩獵生活,并迅速爭當農民。那么,讓古人類選擇糧食生產,放棄狩獵有4個因素: 1.獲得野生食物的可能性減少了。人口增加、氣候變化、打獵技術提高是動物減少的原因。 2.獲得可馴化野生植物的可能性增加了,對植物進行馴化的做法可以得到較大的好處。例如新月沃地(現今伊朗地區)最早的作物:小麥和大麥。 3.各類工具的發明,提高了糧食生產的技術(收集、加工和儲藏) 4.人口密度增加和糧食生產出現這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人多,需要更多食物。 通過這四個因素的分析,我們就了解了為什么新月沃地糧食生產的過渡開始于公元前8500年左右,而不是公元前18500年左右或前28500年左右。因為后兩個年代,狩獵采集活動所得到的報酬要比當時剛開始的糧食生產大得多。 接著,我們來看一下新月沃地的具體優勢在哪里。地理學家馬克·布魯姆勒對野生禾木科植物進行了研究,并從幾千種野生禾木科植物中選出最優的56種。于是發現,幾乎大多數的野生禾木科植物出現在新月沃地和歐亞大陸西部地中海氣候帶的其他一些地區,從而使最初的農民有了巨大的選擇余地:全世界56種最具有價值的野生禾木科植物中的大約32種。新月沃地最早的2種作物二粒小麥和大麥在種子大小方面分別列第三位和第十三位。相比之下,智力的地中海型氣候帶只有2種,加利福尼亞和非洲南部各有一種,而澳大利亞西南部連一種都沒有。 在23種禾本科植物中,大麥和二粒小麥從許多標準看都是最好的。二粒小麥的種子最大,大麥的種子次大。在野生狀態下,大麥是產量最高的4種之一,二粒小麥的產量屬于中等。此外,大麥的遺傳性和形態使它能夠迅速形成種子傳播和發芽抑制方面的變化;二粒小麥比大麥容易采集,且它的種子容易和外殼分離。其他21種禾木科植物的缺點如下:種子較小,在許多情況下產量較低,在有些情況下它們是多年生植物,而不是一年生植物,結果它們在馴化過程中的演化反而變得很慢。 哪個地區的人類祖先找到了有優勢的禾本科植物,就給文明發展奠定了先發優勢,反之,即便農業起步同樣很早,也沒有優勢。作者舉了一個例子:考古學證據表明,新幾內亞農業起源也很早,大約在公元前7000年。然而,在本地馴化的植物中,最主要的是甘蔗。甘蔗和其余根用植物無法彌補三大落后因素:沒有任何馴化的谷類作物;沒有可以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根用作物蛋白質少,且卡路里也不高。 至此,我們對比了幾處人類最早開展農業的地區,可以說,拉開差距的決定因素與是否擁有了有優勢的馴化禾木科植物和大型哺乳動物有關。但尚有一個疑問存在,比如歐亞大陸中最早進入文明的新月沃地,并不是消滅美洲新大陸的兇手,而是歐洲人。關于這個問題,戴蒙德在第十章闡述了一個觀點:在歐亞大陸上,作物和牲口的傳播速度,以及文字、車輪和其他發明的傳播速度,要遠遠快于美洲大陸、非洲撒哈拉以南大陸。 原因全在這章圖上:歐亞大陸東西軸線,有利于各類發明的傳播,因為緯度接近、氣候接近。比如,糧食生產的技術,到公元前6500達到了希臘、塞浦路斯和印度次大陸,在公元前6000年后不久到達了埃及,到公元前5400年到達中歐,到公元前5200年到達西班牙南部,公元前3500年左右到達英國。 反觀美洲大陸,作物的傳播速度非常慢。比如,玉米在墨西哥馴化后的幾千年中,未能向北傳播到北美的東部,其原因是那里的氣候普遍較冷和生長季節普遍較短。 篇幅原因,還有些內容就不進一步展開,比如文字的發明同樣至關重要,但文字發明的目的,最早是部落首領為了記錄糧食和食物的存儲問題,而并不是為了百姓交流溝通。因此,文字的發明也要歸因于糧食生產。 綜上所述,我已經拋出了戴蒙德教授在本書中的核心觀點。關于全球人類文明發展先后的根本原因,我們再來梳理一下戴蒙德教授的思考路徑:當今富有的國家,擁有良好的復雜制度。良好的復雜制度,來自對原有復雜制度的修正。國家復雜制度的產生,取決于人口密集的定居社會的發展與可存儲的余糧,而這些都是農業帶來的成果。糧食盈余可用于喂養不事生產的特殊人士,如國王、銀行家、作家、教授等。農業是所有現代社會的復雜制度得以發展的先決條件:高級酋邦和國家;官僚;中央政府;受教育的公民;發明家;國王;市場經濟;商人;金屬工具;對國家的忠誠而不僅僅是氏族忠誠;政府管理的依法治國;大學和寫作。這些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要素,狩獵采集社會卻從未獲得。 雜書看似與教育無關,但能拓展視野,撐大格局。因此,閱讀的涉獵面廣泛,對引導孩子的視野方面有巨大幫助。逸爸會一如既往地分享優質的“雜書”給大家。作者:逸爸 |
|||||
校園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