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江村經濟》讀后感1000字——基于“讀書四學” | |||||
作者:佚名 校園故事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5/12 ![]() |
|||||
《江村經濟》讀后感1000字——基于“讀書四學”: 久聞《江村經濟》為中國社會學扛鼎之作,乃中國社會學巨擘費孝通先生代表巨著之一。然不知緣何遲遲不愿一讀,潛意識中對諸如“經濟”“調查”“統(tǒng)計”一類詞眼不甚感冒,很不喜歡那種用自然科學的量化方法來研究活生生的人文社會科學。沒想到的是,待終于啟卷一覽,原來費老并非如此無趣老頭,通篇鮮活的語言,暢快淋漓地闡釋了中國社會巨變時代一個村莊方方面面的變遷。 我常思考,讀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需從四處學習:第一,學習他的語詞;第二,學習他的知識;第三,學習他所言的精神道理;第四,學習他的選題、構篇、作法等。當然,最后一點僅對寫作者而言。對于《江村經濟》一書,緣其原文乃英文作品,中文乃翻譯而來,且非費老親為,所以就語詞來說難免索然無味,甚至有些詰聱,更甚竟有錯別字。不知我讀的北大社版之“精品”果“精”如此,還是譯者之誤?就其所載知識而言,亦不是重要之處,但也彌補了我一些歷史知識的遺誤。之前所讀之歷史,概不外宏觀之述,沒有《江》書所云微觀詳細,讓我們通過一個“細胞”了解一個社會“肌體”的狀況。它所言的精神道理倒也算得上宏豐,我們處處可見中國幾千年來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鮮活反映,特別是對于出身農村的我來說,處處獲得同感。如其中所言夫妻男女、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社會成員及其角色,人情風俗社交往來等與我之經歷竟還大體相仿,這使得我同感起來興味盎然,竟有時忽略了細想起來時的如下思考,當然這些思考是相對于我前文所云第四點而言的: 費老介紹了他選題的緣由,是他的導師馬林諾夫斯基的明確導向。不愧為國際人類學的泰斗,從小處著眼,往深處挖掘,向大處推展,娓娓道來,向我們展示出一個中國社會激烈變動時期的宏圖全貌,讓讀者讀來津津有味的同時唏噓不已,人人都知那個時代但不知確切如何。 《江》書仿佛將人拉回那個時代,那片炊煙裊裊、小橋流水的江南水鄉(xiāng),用學術的話語勾勒出一幅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圖卷。這首先歸功于他研究方法的選擇,他用當時人類學的深入研究田野,與受訪人同住生活的方法主張,獲得了可靠的、豐富的、深入骨髓般的信息資料,而不是設計調查問卷,任人胡亂勾畫,再用冷冰冰的所謂高超統(tǒng)計軟件(當然那時沒有)將冰冷冷的數字轉化成硬生生的所謂研究結果。但接下來的困惑是,我們如此推崇費老的這套方法,而為何當下每言及社會學的研究,似乎毋庸置疑的便是:“何時發(fā)問卷呀?”“發(fā)給哪些人呀?”“怎么處理數據呀?”之類的話題,恰如自然科學“研究就是做實驗”一樣,社會學研究就是“發(fā)問卷”嗎?倘如是,費老這部書不僅不是經典,簡直就是扯淡了,沒有問卷調查數據支撐啊! 我非常向往當代社會學家鄭也夫先生的研究范式,即如費老這樣,前定人是活的,是有思想的,是有情感的,如此而來,非但結果真實了,更重要的是——有趣了。 是為感。不免偏頗,請批判。作者:張長念 |
|||||
校園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