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中的歷史》讀后感800字!
今日,讀了《夾縫中的歷史》后,頗有感悟,不免多啰嗦幾句。
過去,我是這么看待歷史的:在一段特殊的時期里,一群特別的人,做了一些影響后世的事。我更愿意把歷史當做故事來看,或如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我會覺得吳三桂是個情種;荊軻刺秦王,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動容。也曾為韓信忍胯下之辱后,封王不僅不殺那個混混反而提拔那人的那份氣度所折服。
《夾縫中的歷史》的名字很有意思,在名詞歷史前加了一個很讓人匪夷所思的形容詞夾縫中來加以修飾核和限定。整本書讀下來,我發現,名副其實?v觀歷史長河,隨著時間的沉淀,歷史從口傳口后變成了故事,同時,真相已被掩埋在了塵埃中,但是,《夾縫中的歷史》用批判的思維去分析了歷史中的每一個細節,得出一個完全和故事大相徑庭的答案。如:吳三桂放清兵入關后,并未去尋找陳圓圓;太子丹和荊軻刺殺秦王也并非是什么催人淚下的動人故事,只是太子丹受氣后,想通過刺殺要挾秦王要點土地的貪婪之心罷了。“盡信書,即可無書”,《夾縫中的歷史》通過分析舉證,將原本史書中美好的故事,打的支離破碎,將故事詮釋的淋漓盡致。我現在不免反思,再被文學熏陶、粉飾后,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背后,還有多少我們忽略的細節,還有多少歷史的真相等待我們去發現呢?
最后,我還從書中收獲到的是一種批判的思維。曾經我一度認為,凡事一定有個對錯,說他對,就絕對不會錯,說他錯,絕不會對?稍谛畔⑺槠蟮娜缃,我們的固有思維難免會被利用,“被人肉后逼死的女醫生,反殺。兒子虐待父母”會被關鍵詞所誤導,但批評的思維,通過抓有力證據來推翻“。。!笔莻殺人犯這個否命題,讓我看待事情能挖掘更深層的東西。
我們應該獨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歷史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在夾縫中看歷史,也許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在生活中也是這樣的,只要我們多思考,我們便會有不同的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