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最好的告別》讀后感1000字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5/16 ![]() |
|||||
《最好的告別》讀后感1000字生命,尊嚴,死亡……阿圖葛文德的這本《最好的告別》的標簽讓我在閱讀的時候一直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宿命感。的確,死亡離我們很近,是每個人終將走過的宿命。但,我們要怎么迎接死亡? 死亡到底是什么?從生物學的角度,身體里大多數細胞的凋亡意味著生命的死亡;還有人說,人會經歷三次死亡,當最后一個知道他的人死了,他才真真死去,這里強調的是人的影響力;相似的說法還有文學家臧克家先生筆下的“有的人或者,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里更突出一個人的貢獻。 這本書的邏輯其實很簡單。他先告訴,無論是從生命的長度還是生命的質量上,我們對病人無微不至的,為了讓病人活得更久的照顧未必對患者真正有用。在這一部分作者期望說服讀者,并不是活得越長的人生越有意義,以及現代醫療設施,比如手術,化療,很多時候并不能延長生命,甚至會讓情況變得更糟。而生命的價值是什么,本來就難以一概而論。作者引用塔基的基本需求,并提出“人們的優先需求顯著改變,他們把注意力放在存在上,而不是放在做事上;關注當下,而不是未來”的觀點,試圖說明幸福感讓一個人的人生有意義,而在醫院治療的方式顯然無法讓人幸福。 接著作者從美國現有的制度,或者說存在的機制,提出讓病人活得更好的兩種可能。在有活力的療養院里,病人們能盡可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接受臨終服務,讓一個人在臨死的最后時間里盡可能舒適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比較兩種方式,我認為他們只不過是運作的方式不一樣而已,他們的核心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讓病人盡可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說到想要的生活,其實真的不那么容易獲得。第一,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這種生活不是簡單的可以復制的。這也是療養院的困難所在。第二,很多人可以說出自己不想要什么,卻很難講出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這樣容易導致的結果是,病人總覺得不滿意(畢竟身體每況愈下是一個事實),更難得到自己想要的。這也是很多人不得善終的重要原因。 因此,找到“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尤為重要。作者在原文的表述類似于“有什么可以替換的東西”,但我喜歡管這個叫生命的判準,或者底線,理解為一個人決定最想做的事情,最無法割舍的事情是什么。可是這一點,自己尤不知道,何況是在危機時刻做決定的家人們?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治之于我最大的意義,在于他讓我開始思考我生命中難以割舍的東西是什么?我在腦子里搜索了一圈,答案還是不知道。我覺得,這樣子其實是有一點可悲的。 所以,為了讓人生更加豐富,為了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好好學習,出好作品吧。這樣已有所得的人生,大概才能更清楚地說出,自己這一生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
|||||
睡前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