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病,更要讀懂人》讀后感1500字近日,按照縣衛計委和醫院的統一安排部署,我有幸拜讀了人民日報記者白劍鋒老師的文章——《讀懂病,更要讀懂人》(原文題目為:誰能聽懂“支架的嘆息”,醫生懂病更要懂人,刊登于2014年09月12日《人民日報》19版),盡管這是縣衛計委和醫院安排布置的一項學習內容,但讀完后深深地體會到這是一篇好文章,完全沒有完任務而被強迫要讀想法。相反有一種感覺——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如果這篇文章自己沒有讀或者沒有讀到這篇文章,那真是人生中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因為這篇文章能使作為醫務工者的我們瞬間得到一種意識的提高,一種對病人人文關懷的提高,一種如何真正愛護病人的提高。如果不信您可以認真讀三遍感受一下。
在文章的第一段中,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胡大一教授講的故事,一位病人做完支架后,醫生說做得很好,通過檢查沒有發現癥狀,但病人回去后每天晚上都睡不著,說支架在心臟里響,醫生不相信。后來,這名醫生自己也得了心肌梗死,放了支架后,才知道晚上一個人的時候,支架真的在心臟里響。我以前從未聽說過這樣的事情,更無從想到、主動、關注、過問過病人會有這樣的感覺,假入我們第一次遇到或者接診這樣的病人我們會如何答復患者?如何處理呢?我想也是會不相信的。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醫學是需要醫務人員終生學習的科學,只有多學習、多關注患者的感受,不斷的在醫學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才能更多、更好的服務患者。平時在醫療單位把醫生稱之為臨床醫生,就是說明我們醫生要經常走到患者病床前,多與患者交流,了解其病痛,才稱得上臨床醫生。臨床醫生通過綜合各種與疾病有關的信息,確定患者之診斷,而后給予有目的治療,這才是一個比較完整地診療過程。事實上,由于種種原因現在的醫生到患者床前交流的時間是越來越少了,如果你當過患者,你的感受最有說服力。
常醫生認為很完美的手術和治療方法或結果,病人的感覺并非真的非常完美,因為,病人的感受我們體會不到。醫患之間,最難的是換位思考。其實就是換位思考了,也只是在表象上的換位思考,因為自己不是病人,每個病人的疾病又各有不同,加上每個患者的自身耐受性還有差別,因此,醫生是不可能完全體會到病人有多痛苦!醫生在觀察,病人在體驗,一個“站在床旁”,一個“躺在床上”,感受怎能相同?事實真的是這樣!
文章還談到,從病本位醫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只要生理指標正常,就是健康的。我想這是當前基層大多說醫生的共同認識,甚至不乏一些專家們也是這樣的認識,這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有的醫生給患者術后,自我感覺良好,術后患者所有檢查結果也都是正常的,甚至近乎于完美,但患者的感覺就是不好,不舒服,有的還更加痛苦了,乃至造成悲劇事件的發生。醫療技術越來越先進,醫患關系卻越來越緊張。為什么低技術時代擁有高滿意度,高技術時代反而遭遇低滿意度?難道我們醫務人員不該從中汲取一些什么嗎?接診患者,我們要看患者的各種檢查結果固然必要,但是我們是否應該在關注檢查結果的時候多一點人文關愛,使患者更多的感受到一點醫患溫暖。給大家一個小小的問題來共同思考:每一個醫生的在工作中都會遇到一些患者,所有檢查結果顯示患者的各項生理指標正常,但是患者就是感覺不舒服的情況。我們除了考慮植物神經紊亂和癔病外,還有其他的解釋嗎?值得我們仰頭思慮一下當今的醫學缺少了什么?
美國社會學家霍蘭認為,醫者有四個“救生圈”:技術魅力、人格魅力、溫暖陪伴、靈魂撫慰。技術“救生圈”固然重要,其余三個人文“救生圈”更不可或缺。回想我們少則數年,多則數十年的從醫經歷,我們缺少了什么,忽視了什么,是否該是補補課的時候了。關注病,更關注人;讀懂病,更讀懂人。此乃醫者的最高境界!更應該是我們所有醫者的努力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