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父輩》讀后感500字看了閻連科的簡介才知道他老家是河南洛陽嵩縣的,因為自己也是洛陽人,從小生活在農村,所以有些文字讀起來很有共鳴,仿佛在聽一個老鄉講故事一樣。里面的很多比喻雖然樸實簡單,卻讓人印象深刻,理解起來不費力。
作者對他父親、大伯和四叔的描寫,總是讓我想起來自己的父親。父親也是個“懸在半空的人”,在自己高中時去了北京打工,一年回不了幾次家,回來了卻和村里人說不上幾句話,其實村子里近幾年越來越冷清了,再也不像小時候那樣熱鬧了,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只有老人和孩子們,也只有到了過年那會才能熱鬧一點。
我的爺爺是前幾年去世的,爺爺走后,我的二姑也在一年后因為癌癥隨我爺爺去了,一個家族的人除了孩子們結婚添孩子,再也難以聚到一起了。想起來小時候爺爺還在時,每年過年總是輪著到我大伯和我家過,我的五個姑姑和表姐堂哥們,總是會提了很多東西來招我爺爺,一大群人圍在院子里聊天吃飯,熱鬧得很,現在每每想起,總是會無比懷念。
也正因為這樣,在讀這本書時一邊心情煩躁,一邊又看得內心溫暖和感動。父親的那一輩,樸實、平凡、勇挑責任又看重尊嚴,還不乏長輩的溫情和呵護。他們活的一生是平凡而又艱苦的一生,但卻從來不會因為艱難而卻步。兒女行孝一定要趁早,因為當你意識到這一點是父母已經不再年輕了。
|